创成会创始人深度剖析最强风口“碳中和”概念

搜狐
近几年,在抱团股失去往日荣光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板块成为热炒对象,那就是“碳中和”。“碳中和”也是两会重点议题,从环保、工业到金融领域,“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碳中和”将在接下来40年里主导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彻底改变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赵智强先生认为,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聚焦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什么是碳中和?

中和就是互相抵消,“碳中和”简单理解就是,把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人为的方式,比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从而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总碳量净值为零。

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这些年地球越来越不太平了,洪涝干旱、极寒热浪、冰川融化、森林火灾,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那就是温室效应。

人类的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犹如一层厚厚的被子包裹着地球,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比超过70%。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的一个简单背景。

“碳中和”这个概念最早源自《巴黎协定》,就是那个特朗普让美国退出,拜登一上任又宣布美国重新加入的协定。

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成员国达成了共识,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不超过2°C之内,并在本世纪后半叶,也就是2050-2100年之间,实现全球“碳中和”。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布了“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表。我们国家也在去年,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谓“碳达峰”就是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

“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或许大家觉得碳中和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碳排放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穿的每一件衣服,吃的每一顿饭,开的每一盏灯,以及大家在用手机观看这期文章的时候,都会留下碳足迹。

饲养一只中等体积的狗,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4233千克,主要产生于宠物食品生产过程中;一部iPhone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从开始生产但最终使用完被回收的这个过程,平均碳排放量为81.74千克,相当于消耗30升柴油的碳排放量,其中45%发生在生产环节,49%来自消费者使用环节,剩下的来自包装和分销。

但我们离“碳中和”这个目标确实挺远的。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目前是全球排碳大户。根据全球能源巨头BP统计,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41.69亿吨,其中中国排放量98.26亿吨,占比约29%,位居全球首位,且几乎达到同期美国的两倍。

从人均水平看,我国人均碳排放自21世纪以来明显抬升,陆续超越法国和英国,现已逼近德国和日本。

由于大家经济发展节奏的不同,目前中国“碳瘦身”的步伐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欧美早在2010年前就已实现了“碳达峰”,这意味着他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可以有50~70年过渡期,而我们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