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归国潮「越南华侨难民的安置」

搜狐

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藏量最多以侨批为主题的汕头市侨批文物馆

侨批馆馆长林庆熙在介绍侨批

侨批是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遗产”,而作为广东侨批的主体——潮汕侨批,以十多万封的数量优势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侨批保护、研究和传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档案文献。

成立于2004年的汕头市侨批文物馆,目前共收藏潮汕侨批12万余封,是国内外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藏量最多的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近日,记者走进该馆,了解这批珍贵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

诸多潮汕侨批之“最”

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坐落于老市区外马路,馆内按照特定的背景、特别的运作、特殊的纽带、特色的遗产四部分,将侨批发展的历史背景、水客、侨批业以及侨批所承载的思念与乡愁等,通过大量原件、图片、实物等详细地再现出来。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侨批历经了150多年的历史。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百多年间海外潮人的奋斗历程,倾诉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也见证着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这其中,有一些潮汕侨批之“最”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在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迄今为止收集到年代最久远的侨批,至今保存完好,是光绪二十二年(1903)由泰国寄往海邑(今潮安),附大洋银4元。虽然侨批业在上世纪7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但侨批快递仍受到一些“老番客”的青睐,一封2008年11月寄出的新世纪侨批是馆藏最近的侨批。此外,上世纪20年代新加坡华人李泽煌寄出龙银400元到澄海,这是潮汕侨批中币值最高的批款,相当于同时期几十家附寄龙银的批款的总和。还有一封侨批史上最长的信,是1957年7月一位叫林朝光的泰国华侨寄回汕头的,附港币120元,信件洋洋洒洒3000余字,饱含对亲人的关心和牵挂之情。

暗批和暗语:特定时期的产物

记者还注意到,在众多侨批中,还有一些侨封与众不同,它们形式上与一般侨封没区别,却看不出要汇款的意思,而且侨封上还贴着邮票。为何由批局派发的侨批还会出现邮票呢?林馆长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暗批,上面的邮票是用来遮盖汇款金额的。”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南亚国家对华侨汇款实施限制,侨胞每月汇款若超出规定,批局就会要求寄批人把批封正面写有金额的文字用邮票贴上加以遮盖,然后从邮政部门寄往侨眷手中。但是对于其中的汇款,批局则另作处理。这种侨批俗称暗批,由于批款处贴有邮票,所以外观与普通邮件没区别,只有收批人撕开邮票才知道其中端倪。

还有一种使用暗语的侨批,暗语一般为“门牌号”、“饼干”、“烟纸”等,实际它们就是“钱”的意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有意思的暗批,是因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对侨居地进行限制或禁止华侨汇款,海外华侨为将信件和汇款寄给家人,无奈之下想出这种对策。寄批暗语由寄批人与收批人约定,例如,如果要汇款80元,就会在侨封上写“附饼干捌拾块”,或者“门牌捌拾号”、“烟纸捌拾”,这样收批人就会明了。

千万潮籍同胞VS12万份侨批

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体,侨批其实是一种民间物件,散落于民间各个角落,这也给当初的侨批征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据林馆长介绍,在筹建该馆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三种方法向社会广泛征集侨批及其相关资料。一是按质论价,一次性转让;二是半转让、半捐赠,给予捐赠者一定的荣誉和现金奖励;三是进行合作,即收藏者把侨批原件送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制作成光盘或书籍,在其中注明收藏者的姓名。

令人感动的是,征集侨批的声明发出后,很快得到海内外热心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大力支持。香港《中国邮史》杂志社社长麦国培捐赠333封原件和文物资料,泰国著名侨批收藏家许茂春赠送一批珍贵的照片资料,澄海收藏家张美生更是无私捐赠一千多件侨批文物。此外,还有很多热心市民也踊跃捐赠。

林馆长告诉记者,在馆藏的12万多封侨批中,原件只有3万余份,这意味着其余9万份原件仍散落在民间。此外,跟海外数以千万的潮籍同胞相比,这12万份侨批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为了将这些见证海外潮人奋斗史和辛酸史的珍贵资料更好地保存起来,市侨批文物馆至今仍倡议华人华侨和侨眷将留在家中的侨批及相关资料捐赠到馆内永久珍藏。

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