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乌红旗”初探
海陆丰的“乌红旗”是清初两大“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随着康熙大治,乾隆盛世,民间“反清复明”意识逐渐淡化。演化成不分姓氏宗族,不分行政区域,不分政治见解,以联村抵御外侮,反匪抗盗,推动社会和谐为宗旨的两大旗帜。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大肆侵华辱华,清政权腐败无能,民间反清情绪再度高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海陆丰“三点会兴起”。“乌红旗”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她没有明文的规约,只有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信念延续旗帜的作用。成员不是具体个人,而是村(社)整体。没有明确的领袖,一般唯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巨族乡村马首是瞻。在村与村之间发生矛盾时,大多由姓氏宗族会协调解决,姓氏宗族会无法解决,则以旗帜论亲,凭籍亲情化解恩怨。不同旗号的村(社)之间发生矛盾,不同旗号的村(社)会自动组织协调,大都化干戈为玉帛。
所谓海陆丰“乌红旗械斗”,是指以旗号为标志、村或联村的大规模械斗。清以来260多年中,史有记载的有光绪三年(1877年),宣统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年12月2日)“青草(红草)十三乡发生乌红旗械斗”2次 。可能是清末不到30年就发生了两次“乌红旗械斗”,或许是宣统元年因破乡惨痛的悲剧令人忘怀,深恶痛绝。此后,海陆丰“乌红旗械斗”再无发生 。
海陆丰时有发生的械斗,大多是因地界、山界、田界、水源等原因发生纠纷。村与村之间,不同姓氏之间,同姓不同堂族之间,同族不同“房头”之间,一旦矛盾发生而又协调乏力,以拳头见高低的打杀事件,并非是“乌红旗械斗” 。
对于家乡时有发生的纠纷或械斗,陈炯明主政广东时从不冠以“乌红旗械斗” ,扩大矛盾 ,而是主张就事论理,对于界址纠纷,依俗例插青、协商,遵循情理出公论的原则,组织公判。严厉申明,谁敢借端煽动械斗,双方当事人军法从事,没收当事村(堂族)公尝,决不宽待。
后彭湃“农会”会旗采用乌、红二色,象征人民大团结。(陈治赠)
乌红旗的起源
民国时期以前,海陆丰各社村、宗族盛行乌红旗或白旗的标帜,这一似乎神秘和令人胆寒的故事,迷惑人们。有的说是清康熙年间县令白太爷所设,让乌红旗两派相互制约和残杀,有的说始于是咸丰年间等等,说法不一。现代有的乡村逢年过节仍竖起旗号。 那么,乌红旗与天地会和三点会(又名三合会)有何关联呢?其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呢?据有关史料和《金庸小说《鹿鼎记》,应追溯到明末清初,爱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抗清史上。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遣派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化装至福建莆田,入南少林为僧,拜方丈智通为师。这五人,便是后来的天地会“洪门”的“前五祖”。 郑成功的郑成功部将方大洪,系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五人逃到福建寄住南少林寺为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福建霞浦县的方七娘(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白鹤拳也称“永春拳”,她广传武技,参与抗清活动,“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大洪任天地会“洪顺堂”香主,号为“洪门”,崇拜关公、郑成功的洪门,与青帮、白莲教都是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号称江湖上三大帮派,俗称的“红花、绿叶、白莲藕”。洪门自郑成功开金台山,立明远堂以后,始终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洪门弟兄前仆后继地从事反清事业。康熙十三年,号称“五祖”(又名少林五祖)的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在红花亭起义失败后,商议成立五个祖堂,分散各地,各自发展,保留抗清的实力,创出独特的秘密手势和暗语,作为兄弟相会的标志,暗语: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此事传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时。 以蔡德忠尊为长房“江彪”字旗,称一九梯,旗黑色,主要在福建、甘肃发展活动,为「江彪」字号,台湾的洪门也属于这支,名青莲堂、凤凰郡,又称“天地会”。拟诗为暗语:福建乌旗第一枝,甘肃起义始开基。彪字金兰传四海,一九江山谁敢欺。 以方大洪尊为二房“虎寿”字旗,称十二梯,旗红色,主要在广东、广西发展活动,为“洪·虎寿”字号,名洪顺堂、金兰郡,又称为“三合会”,拟诗为暗语:广东红旗第二枝,高溪分开两胡时。寿字根基成四九,四九变化自相依。 以胡德帝尊为三房“虎合”字旗,称九梯,旗赤色,在四川、云南发展活动,为“泊·虎合”字号,名家后堂、莲章郡,又称为“袍哥”。拟诗为暗语:云南赤旗第三枝,四川起义灭胡儿。合成洪字为暗记,君臣自有太平时。 以马超兴尊为四房 “虎和”字旗,称二九梯,旗白色,主要在湖南、湖北发展活动,为“淇·虎和”字号,名参太堂、锦厢郡,又称为“哥老会”。拟诗为暗语:湖广白旗第四枝,江南贵州共此旗,和字结拜来起义,恢复江山主登基。 以李式开尊为五房“虎同”字旗,称四七梯,旗绿色,主要在浙江一带发展活动,为“溙·虎同”字号,名宏化堂、徳兴郡,又称为“小刀会”。拟诗为暗语:浙江绿旗第五枝,山东兄弟暗扶持。同祭此旗来起义,复转明朝团圆时。 后来,乌旗、红旗、赤旗、白旗、绿旗五大组织在各地长期相继开展反清活动。由于洪门的宗旨不限任何宗教、民族、地位、地域,只要符合其忠义精神的规定都可加入,因此洪门扩展的层次相当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
乌红旗在海陆丰的传播
据清乾隆版《海丰县志》、以及《蔡皇襄手记》记载,早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海丰陈十八、李德林等受郑经委命,树白旗,进行反清。 据清同治十二年知县蔡逢恩纂修的《海丰县志·续志下卷·邑事》记载:“嘉庆九年(1804),天地会匪石成琏等,与陆丰甲子匪首李崇玉等,拜盟结会,使党杨育任往海口勾串洋匪郑乌猪,图谋不轨,被获。先是土匪石成琏(即大猪万)、杨育任、马定龙等,连结甲子所李崇玉,倡名天地会,首匪杨育任于(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令伊弟杨徐生,往西炮台海口,勾串洋匪郑乌猪等,先入梅陇行劫,路经尖尾乡,被该乡副贡刘映宸查觉,使乡勇擒获,搜出匪帖、红布、不经字迹,遂由长沙汛移丞解县”。……“咸丰三年(1853)秋,“三点会”起,原倡自陆丰,延及海邑,被煽惑者皆若狂,首恶有大排、老母、铁草鞋名目”。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出任陆丰县知县的李钟珏在其《圭山存牍》记“……,又粤省匪徒潜谋纠结,复兴“天地会”,名目近来不一,皆天地会之类”。 从地方志书、相关资料记载和多方面了解,乌红旗是“天地会”和“三合会”的抗清秘密组织,始于清康熙十三年,发源地在福建南少林寺。康熙、乾隆年间陆续传入惠来县,继而传入陆丰甲子,再由陆丰传入海丰等地。清咸丰三年,天地会、三点会(又名三合会)的活动进展浩大,各地的旗号纷纷揭竿而起,有竖立红旗的、乌旗的、白旗的。如广州府龙门县分为红旗和乌旗,惠州分为红旗、白旗(福建漳浦也是红旗、白旗),兴宁分为红旗、乌旗等。海陆丰也同样有红旗、乌旗、白旗的标帜;有一些地方为不卷入乌红白之争,而独竖黄旗,因五行中央(间)属土,其色属黄,如海丰县城桥东、东城社、可塘大埔寮等竖黄旗,如公平墟郊新楼村、狮仔岭村竖立白旗,公平新墟竖立红旗,公平旧墟竖立乌旗。据了解,海陆丰各地以乌、红旗占多,竖立黄、白旗的为数极少,但有个别原属乌旗,为避遭红旗的攻杀,遂改为红旗。旗帜制作也有暗号的规定,如旗面以乌色,外边绕红色,表示与红旗友好;如旗面以红色,外边绕白色,表示与白旗友好等等。 清朝初期的统治政策除了几个措施伤害到了民族感情,其他措施都是顺应历史的。其实“反清复明”的口号只在清初出现,到后期就淡化了,老百姓已经顺应了,成了顺民。前期正好也就是明朝刚刚灭亡,百姓的民族情绪深厚,加上南明小朝廷的利用,也就出现反清复明的口号。而到后期面对外国侵略者的侵入,人民又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后来,清廷官吏腐败,洪秀全以“红旗”为帜掀起太平天国起义,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投入摧翻清朝的战争中。这时期,各地政权和劣绅则利用“乌旗”或“白旗”为维护治安和权益,因而,造成“乌旗” 或“白旗”与“红旗”械斗的严重事件。 清光绪二十年,陆丰县知县李钟珏《圭山存牍》记:“…咸丰年间,红黑旗会乡之风起,凡人少而势弱者,或三五乡一旗,或七八乡一旗,或数十乡一旗,结成会党。于是,械斗之风纷然四起。”甚至有的作为职业供各乡雇请参与械斗,称为“铳手”,“其重财轻命,好勇斗狠,由来已久”。
海陆丰历史上乌红旗械斗遗害
光绪十五年,海丰赤坑某村乌旗宗族与可塘某村红旗宗族,因受当地劣绅挑拨双方进行械斗,波及全县,双方的农民死亡300多人,耗银数万两,损失庄稼千多亩,卖儿鬻女者百馀家。(见海丰档案馆藏《海丰新志》稿)。 有的乡村因风水纠纷或龙舟赛事引起乌红旗的联宗会族械斗事件等。当然,也不一定所有的乌红旗村庄是对立的,有些乌红旗村的百姓有着浓厚的友好感情的.
朝廷对海陆丰乌红旗的镇压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九日,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到海丰“清乡”,镇压潜伏的“三点会”,首次在海城东甲场杀69人。方耀“清乡”,被索敲诈白银近百万两,海丰几位“司线”劣绅成富翁。(见海丰档案馆藏《海丰新志》稿)。 清光绪十五年,朝廷派钦差大臣方耀到海丰“办案”,汕尾被列名逮逋的“三点会”成员四十九人。当时,适逢翁天祜(汕尾人)刚在京都会试中式进士,还未殿试,前往保释,结果保释四十四人,汕尾闻名的“三点”大佬颜世亮也被保释出来。(见海丰档案馆藏《海丰新志》稿)。
地方史料对乌红旗的记述
清同治《海丰县志·续志·邑事》:“咸丰三年(1853)秋,三点会起。四年(1854)闰七月初九日,逆首黄履恭等攻县城。县令林芝龄死之,把总李椿守城,目兵林启升登城击贼,同时遇害。时会匪盛行,(咸丰三年)五月破惠来,六月劫平山,东西夹逼。林(县)令谓当先解散。带勇到(海城)乌石桥拏颜北龙正法,搜出名簿。时会匪黄履恭、王宇春、李遇春、颜霞春等,勾结陆邑三点会匪在内,拜盟结会,……”。“该匪竟于(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分行各乡滋扰。…八月二十七日,贼匪攻扰后门炮台,梅陇绅士林光照,带勇协同分司王序畛击退,毙匪十余名,斩首级二颗,夺红旗二枝,…”。 “咸丰六年(1856)正月元旦,股匪屠(杀)旧圩寨(今公平水库内)。时官军俱札旧圩寨,屡与接仗,自辰至戌,贼党滋蔓,力战不克,被屠死者数百人”。…“(1856年)正月初五日,南岭股匪许礼生(今惠东人)等,焚扰泌涛园(今海丰城东),泌涛(属乌旗)义民与贼拒,众寡不敌,被杀百馀人,城外居民房屋铺舍尽遭毁”。…“咸丰六年二月二十四日,贼破汕美炮台,护镇何芳督勇力战,不克自焚。贼于正月十七日,袭击赤岸官军,遂于二十八、九日,攻破龙牙、竹苞。二月十一日破东涌,所有贼乡匪类尽出来滋扰,蔓延遍野,所过黑旗等乡,一本慨屠洗”。 “咸丰七年(1857)春,重修表忠祠,装复诸神圣像。六年(1856)贼扎五坡岭,所有神庙圣像暨遭残毁”。
彭湃解决乌红旗问题 海陆丰所有的乌、红旗村的农民兄弟团结起来
自从清咸丰年间,因三点会(红旗)为了反清,暴发战争,而乌旗(黑旗)为自卫或协助清政府抵御,致以乌红旗两派的斗争,两派或因旗号、或因宗族矛盾等等,在海陆丰造成乌红旗长年的械斗和仇杀,其流毒大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民之间的团结。 1922年夏,彭湃同志从开始秘密组织六人农会,到公开成立赤山约农会,及至1923年1月1日成立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他从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欲图农会壮大发展,必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乌、红旗械斗的流毒。于是便亲自设计了这面农会旗,其含意是:海陆丰所有的乌、红旗村的农民兄弟要团结起来,在总农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 这面农会旗,曾起到了海陆丰农民大团结、大战斗的作用,也看出了设计者具有洞察矛盾、解决矛盾的锐利目光。到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军到达海丰后,海丰农会才改用全省统一的红布底缀上黄色犁头图案的农会旗。
文章转自“海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