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奔私名将又多一位,今年来40多位基金经理离职,高流动从来不停歇,有的奔大好前程,有的被动出局

互联网

(北京,记者 黎旅嘉)不断见证基金经理奔向人生下一站,今年来看以来似乎格外多。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今年以来,已有来自35家基金公司的44位基金经理离职。这其中不乏名将身影,包括兴全董承非、宝盈肖肖等,纷纷告别公募,转身下一站。据记者了解,肖肖的下一站也大概率是私募。

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选择较多,可以自己创办或者投奔私募基金;或去排名更靠前的大型公募,还可以跳槽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管行业的其他类别公司等。例如,被市场视为任职年限最长“顶流基金经理”的董承非,在告别兴证全球基金后加盟睿郡资产。不过整体来看,有能力奔私是少数的,更多的会跳到一些规模稍小的公募平台,去获得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和发挥空间。

针对上述现象,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就表示,基金经理离职是行业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市场表现好的时候主动跳槽的情况较多,而市场表现差的时候,业绩表现欠佳无法完成考核被动离职的居多。近阶段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好,许多公募基金业绩回撤幅度较大,基金行业根据年度进行业绩排名,此时又处于基金经理年度考核时点,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很容易因此被淘汰。

基金经理变更加速

2月19日,宝盈基金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肖肖离任宝盈资源优选型证券投资基金、宝盈现代服务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8只产品的基金经理。继李进、李健伟之后,宝盈基金又流失一位权益名将。此外,就在春节前夕,宝盈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高宇也正式离职,加盟浙商证券任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公开信息显示,肖肖于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2008年7月至2015年2月先后在联合证券、民生证券、方正证券(601901)担任研究员,2015年2月加入宝盈基金,曾任研究员、研究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离职前为宝盈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

在肖肖管理的8只基金当中,管理时间最长的是宝盈新锐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任职期间(2017年1月7日至2022年2月18日)的回报率超过了230%。

最新消息显示,肖肖也将大概率投身私募。

就在此前,董承非正式加盟睿郡资产,其基金从业资格证书已于2月14日从兴证全球基金变更到上海睿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昔日“兴全三剑客”杜昌勇、王晓明、董承非再聚首。

事实上,年初以来,在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不佳背景下,出于各种原因,基金经理方面的变动开始加速。其中,今年1月7日,富国旗下原基金经理刘博宣布离任,他自2014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已经超过7年。对此,公告给出的解释是“个人职业发展原因”。

1月13日公告显示,查晓磊已卸任原先管理的浙商基金旗下11只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的基金经理职务,其中部分产品任职时间还不到半年。资料显示,加入浙商基金后,查晓磊任总经理助理,主管主动权益与量化投资,是公司智能投资重量级人物。

1月28日,华安基金连发多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同时担任5只华安基金经理的崔莹因个人原因离任。崔莹于2015年6月开始管理第一只基金华安逆向策略混合,截止2021年底,该基金过去5年净值增长率194.22%;华安幸福生活、华安沪港深外延灵活配置混合在崔莹任职内净值增长率均超过300%。

“奔私潮”再起?

对于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业内人士透露,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选择较多,可以自己创办或者投奔私募基金;或去排名更靠前的大型公募,还可以跳槽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管行业的其他类别公司等。

客观而言,历史数据也表明,股市走高年份基金经理流动性往往更高。此前也有不少业内知名大佬都选择成立私募公司,开启资产管理新赛道。

例如,2020年原东方红资管公司公募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林鹏创立并备案和谐汇一资产,即成为当年“公奔私”大潮中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私募基金公司。前大成基金研究总监、大成基金社保投资部总监王文祥加盟聚鸣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原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董事长郭特华备案富道私募。前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也在2020年“奔私”,不过于洋并没有单干,而是认缴了钦沐资产39%股份,钦沐资产法定代表人和实控人为柳士威,不仅曾任源乐晟资产的研究总监,也曾在中欧基金任职投资经理。

不过,进入2021年“奔私”的消息一度却又有所沉寂。在业内人士看来,2021年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提升,行业资产规模也迅速壮大,人才吸引力在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奔私”动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私募基金监管趋严,防范化解行业风险、规范行业健康发展规则条例增多,中小私募的生存环境也并不是太好。因而,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更愿意留在公募基金行业向上晋升。

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权益市场持续震荡,今年以来市场也未有明显起色,部分公募人才“奔私”意愿再起。同时,有一些基金经理在过去几年的结构性行情中把握住了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面对市场风格的转换,也选择了在职业生涯“高光时刻”离开。

针对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出路”,也有业内人士坦言,“有能力奔私是少数的,更多的会跳到一些规模稍小的公募平台,去获得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和发挥空间。”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就表示,基金经理离职是行业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市场表现好的时候主动跳槽的情况较多,而市场表现差的时候,业绩表现欠佳无法完成考核被动离职的居多。近阶段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好,许多公募基金业绩回撤幅度较大,基金行业根据年度进行业绩排名,此时又处于基金经理年度考核时点,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很容易因此被淘汰。

理性看待人员变动

面对公募行业人员变动“潮”再起,有业内人士认为,离职人数看起来较多,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Wind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9年,公募基金规模接近15万亿元,而2020年一年,公募基金规模激增5万亿元达到20万亿元,2021年,公募基金规模再次激增5万亿元达到25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也从2019年初的5153只上升到2021年底的9175只,增长了78.05%。

此外,从基金经理人数来看,2019年初,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在1885人,而这一数据到2021年末,市场上共有基金经理2888人,相比2019年的数据增长了53.21%。

针对上述数据,德邦基金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表示,2019年至今,公募基金行业快速扩容,基金发行数量每年都在创新高,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扩张速度要比基金发行的速度慢一些。这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频发,即一个基金经理旗下在管6只甚至更多的基金产品。另外,私募基金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

不过,对于公募基金持有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显然还是业绩的持续性。基金经理离开之后,投研是否后继有人,能够持续带来可观的回报。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投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基金经理的业绩不仅是依靠个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团队。这样即便基金经理离职,新任基金经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单一基金经理离开确实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团队成熟度已经较高、制度保障依旧高效的情况下,其实不利影响事实上也是有限的。

而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公募行业和权益市场的高度关联性,在行业竞争从“增量”转为“存量”背景下,基金经理群体或将加速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