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退押金要等1000年?高管人均豪车豪宅,公司却没有任何财产

搜狐

ofo退押金要等1000年?高管人均豪车豪宅,公司却没有任何财产

你的ofo押金退了吗?

这个话题能从2019年一直持续到现在,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最开始要退押金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默许ofo公司像挤牙膏一样,按每天限量的方式退回15亿元押金。

如果我们当时的态度能再强硬一些,也不会让ofo的高层有那么多时间去转移资产和跑路。

以至于现在快过去3年了,不仅还有1600多万的用户没有拿回押金,现在法院对ofo启动强制执行,竟然也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ofo被强制执行1341万,法院发现没有可执行财产

被强制执行的是ofo的关联公司,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这一家由ofo全资持股的公司,法人名字叫做陈正江。他是ofo的众多高管之一,也主要负责中国区的共享自行车业务。

因为和一家新能源公司产生合同纠纷,在今年遭到起诉后,被法院列入强制执行人的名单,执行标的1341.62万元。

但是,法院的工作人员在审核该公司的银行存款、车辆、房产、证券等资产的时候,意外发现,这家公司名下已经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

也就是说,要么是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在这么多年里,没有以公司的名义添置过任何的资产,要么就是在某个时候,全都转移走了。

不管怎么看,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都要更高一点。

难道这些已经不存在的财产,都拿去给ofo的主营业务还债了吗?

好像并没有。

每天退40人的押金,全部退完需要1000年

巅峰时期的ofo,用户数量超过了1600万人。

即便是按照ofo最低押金标准99元,光靠着收押金,ofo就等于白赚了16亿。

如果再加上来自各个资本的巨额融资,ofo在最红火的时候,可以说是手握百亿资金。就算是花了一部分,用在全世界推广共享单车上,也还要剩下很多才对。

毕竟最初始的时候,ofo单车的造价也就200~300元左右。直到后来提升服务,升级到了3.0时代,造价才勉强突破500元。

按照ofo巅峰时期将近2000万的投放量,单车成本大概有40~60亿元。再算上维修、推广、薪酬等等的费用,凑个整,算80亿元吧。

而经过了十多次融资,ofo拿到的投资总额,折算成人民币,大约超过了130亿元。

这么粗略算下来,剩下的几十个亿,就算所有用户都选了最高规格的299押金,差不多也够还清了。

然而,ofo的退押金方式是限量退回,每天限定40多人。以最初1600多万用户的人数计算,总时长高达980多年,四舍五入后已经差不多1000年了。

讲道理,这个数字,简直是在开玩笑。

摆明了就是要硬拖着不肯还钱的ofo,其实早就把所有的钱都挥霍完了。

管理层人均豪车豪宅,创始人戴威人间蒸发

ofo在2019年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走上了漫长的还债道路。

身为创始人,为了维持公司运营,戴威还是挣扎过一段时间的。

在情况还没有恶化到大规模退押金的时候,他投资过P2P,想赚一笔快钱。并且还打算,把ofo用户的押金转为P2P平台的资金,缓解退押金的压力。

然而这个方法被用户质疑实在出售个人信息,同时没过多久,P2P行业也开始爆雷,戴威不仅没有缓解资金压力,反而还赔了不少。

之后,ofo又上线了类似于扫码看广告、架设购物商城用押金换折扣、大龄购物加快退押金的排队速度等等措施。只是当时人们已经对ofo彻底失去了信心,所有的挽救都成了徒劳无功的挣扎。

于是在戴威的一通乱来之后,ofo彻底没救了。

如果换做一家正常的企业,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开始清算债务,开始走破产流程。

但是戴威知道ofo到底欠了多少钱。

除了用户的押金外,单车制造、零部件、广告等等各个环节的供应商,被ofo拖欠了数千万的钱款。将ofo关联公司告上法庭的那一家企业,就是受害者其中之一。

在正常运营之外,本该还有所剩余的资金,已经全部被ofo的高层瓜分干净。

公司出事后,员工们愁眉苦脸,但高管们却依旧红光满面。

在ofo疯狂扩张的那些年,公司完全没有做任何的资金风险管控。也就是说,只要申请用钱,不管想干什么,都会当场批准。

这些高管们给自己添置了无数家产,除了几乎人手一辆豪车外,房产更是买了一套又一套。最可怕的是,上行下效,整个ofo公司私吞公款的情况非常严重,烂账成堆,蛀虫成群。

戴威自己自然也不落俗套。也在确认ofo彻底没救之后,退出董事会,卸任法人和总经理等职位,几乎等同于跑路了。

现在的戴威,顶着38次限制消费的法院限令,远离公众视线,几乎处于人间蒸发的状态。

至于押金,一千年以后的事情,谁还会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