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中国资本市场,大成基金公司立足于“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的投资理念,持续提升投研体系,做大做强权益类基金,公司仅主动管理类的基金规模就接近1200亿,较两年前大增140%。
作为中国首批老十家基金公司,大成基金已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成长了20年。在中国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如何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优质的基金投资体验,做大做强权益类基金,成为大成基金赢在未来的核心考量。
在过去十五年内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13%,基金公司投资能力表现不俗,但买基金的投资者的获得感却明显不足,基民赚钱比例不高。对此,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早期的行业排名机制和内部考核机制均偏短期,这些都导致基金业绩虽然长期优异但稳定性不足、短期波动比较大。而大量投资者尚未建立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观念,存在频繁申赎、高买低卖、赎旧买新等投资习惯,甚至把基金当做股票炒,投资体验确实不是很好,基金业要做大做强权益基金,要避免基金经理在股票投资上的短期博弈和风格漂移,核心就是要有效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矛盾。
以下为券商中国记者对话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的部分采访实录:
券商中国记者:目前基金业资源资金向头部公司集中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成基金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如何定位自己的特点?
谭晓冈:今年是公募基金发行的大年,头部基金公司爆款基金频发,优秀品牌和明星基金经理受市场追捧,但也有23家基金公司上半年零首发。从已披露财报的48家基金公司的财务数据看,第一梯队净利润普遍在10亿元以上,但也有多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就我的观察,在公募基金业最为核心的投研、渠道和品牌三大领域中,相关资源正在加速向头部集中。其实不单是公募基金行业,各行业龙头凭借既有优势,在供给侧改革中不断巩固并强化自身的行业地位,这种趋势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虽然马太效应日益显现,但绝不意味着行业格局就此固化。近年来,有多家基金公司异军突起,除了少部分背靠股东资源,其他实现突围的路径无外乎两条:特色化或专业化。有些公司走的是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专注于固收、指数、定增业务,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大多数公司主要依靠专业化,在投资和市场领域的长期沉淀和持续深耕,通过长期优异的投资业绩打造出市场品牌,赢得持有人的认可和支持。
大成基金有很多标签,比如老十家、长期稳健、牌照齐全、六大投资团队等,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竞争优势,今天我想突出强调的是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成基金选择走的是专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持续锻造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打造优秀稳定的投资业绩,积极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最终切实改善持有人投资体验。公司自成立之日起,一直专注于主动股票投资管理,当年便发行五只封闭式股票基金;在1999年底设立固定收益小组,2003年发行公司首只债券基金。经过20余年的不断打造和沉淀,公司积累了深厚的主动管理基础。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战略,提出要深刻把握历史传承,重塑传统核心业务竞争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核心投研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投资体验。
为此,我们从2019年中开始全面深入推进投研改革,充分发挥投研竞争优势,通过体系化、流程化的团队作战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不断提升整体主动管理能力。系列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今年来,公司有9只权益基金收益率超过60%,债券基金整体表现较好,位于市场前列。大成优选、中小盘、科创主题和新锐产业等产品的业绩都非常好,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大成高新技术近五年收益率位列银河标准股票型基金第一位(均截至8月4日)。当前公司主动股票管理规模近1200亿元,较两年前增长140%,主动债券管理规模超700亿元,也有大幅度增长,主动管理的股债规模都比较大,主动管理能力股债均衡且长期优秀,我认为这是大成基金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作为大成基金的掌门人,您认为大成基金的主要优势是什么,在投资、销售两个主要业务线上,您是怎么看的?
谭晓冈:公司投资业务的竞争优势,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公司在销售业务上的主要优势。
首先是公司组建了四大战略平台,形成了显着区别于同业的市场营销新模式。从2016年底开始,公司先后参与发起设立了中小银行发展论坛、直销银行联盟、金融街88号论坛、“梅花与牡丹”家庭财富论坛等四大战略平台,分别着眼于中国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大资管和高净值家庭等客户的精细化服务,全面深化与各类别客户的沟通和联系。着力打造“平台+市场”模式,借力战略平台大力开展市场营销,逐步形成颇具大成特色的营销模式。
其次是公司搭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机构直销、零售渠道、电商平台统一在大市场体系之下,协同开展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管理部、客户服务部及战略发展部等中台部门提供专业的销售支持和客户服务。今年上半年,我们按照“专业化、属地化和协同合作”等原则,对市场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成基金成立20年来,秉承“专业、极致、超预期”的市场营销理念,累计服务客户超2400万,包括全国社保理事会、投保基金、各大机构客户等。
最后是全面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客户服务能力是公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司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正抓紧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已形成公司层面统一的客户服务规划,强化同业对标,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投资者教育是基金公司的重要职责,在大成基金内部我们叫“客户陪伴”。客户陪伴强调同理心,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关注持有人利益最大化。为此,我们的渠道经理下沉到渠道末端倾听和回应持有人的诉求,我们制作了《30天成为股票研究员》、《现在开始定投》等系列材料,创立了“大成小爱”等投教品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和产品的了解和信任。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后浪们”在产品认知、交易渠道和风险收益特征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高度重视电商客户,针对其个性化需求做了大量精细化服务工作,蚂蚁平台每个月都会对基金公司客户陪伴情况进行排名,大成基金长期位列行业前三。
券商中国记者:与公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相比,基民、投资者的获得感明显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谭晓冈:诚如您所言,过去15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达13.5%,基金公司的专业投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持有人真正赚钱的比例并不高,获得感明显不足,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持续增长和优秀企业快速发展的红利,“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募基金的业绩稳定性不足的因素,也与部分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密切相关,其实公募基金一直面临着长期投资和短期销售的矛盾。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早期的行业排名机制和内部考核机制均偏短期,这些都导致基金业绩虽然长期优异但稳定性不足、短期波动比较大。与此同时,大量投资者尚未建立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观念,存在频繁申赎、高买低卖、赎旧买新等投资习惯,甚至把基金当做股票炒,投资体验确实不是很好。
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我认为,公募基金有责任更有能力积极破解这一难题,通过投资、产品和销售等全方位努力,不断提升持有人的投资体验。
一是,大力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明确长期考核导向,减少短期博弈,打造特色鲜明的投资风格,坚决避免风格漂移,积极为持有人创造长期稳健的高回报。
二是,完善差异化产品体系,加大持有期限制和定开产品的布局,通过产品收益特征的差异化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需求。
三是,坚持客户陪伴,始终坚守“客户第一”原则,不断完善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服务,用心做好客户服务,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引导投资者降低交易频率,坚持长期持有。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体制改革深化,外资持续流入,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快入市,以及投资者教育的持续推进,公募基金发展的外部条件正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等行业主体也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强化基金投资的长期业绩导向,公募基金发展的内部基础也在逐步夯实。伴随前述内外部基础不断夯实,“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相信未来有望逐步缓解乃至消失。
券商中国记者:您曾经在社保基金理事会工作多年,您怎么看待养老投资,同时,大成基金在社保基金、养老产品上的发展情况如何,在布局上会有哪些想法?
谭晓冈:在加入大成之前,我曾经在社保基金理事会工作多年。在社保理事会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养老投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我用几个关键词总结养老投资:长期、责任、价值。养老资金是长期资金,这为专业机构坚持长期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养老投资管理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养老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养老资金不仅要保值还要能稳健增值,这就需要资管机构发挥专业能力,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进入公募行业后,我也欣喜的发现,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理念与长期投资、责任投资和价值投资完美契合。相信长期的力量、秉承信托责任、努力创造价值,这正是公募基金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也是大成基金一切投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正加速形成,2018年有6个省市老龄人口超过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老龄化趋势加速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养老金积累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截至2018年底,中美养老金总规模相差17倍,且中国以第一支柱为主,第二三支柱发展比较薄弱,而发达经济体多以第二三支柱为主,市场化程度更高。夯实养老保障基础,服务养老金保值增值,我认为公募基金既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其实养老金业务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全行业的普遍共识,我们曾经做过梳理,行业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有8家将养老业务作为官网首页一级栏目显着标示。包括大成基金在内的很多基金公司都为发展养老业务做出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和前瞻性的探索,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大成基金的养老业务。
大成基金的养老金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是社保理事会委托的社保和养老组合;二是公募养老基金。首先是公司受托管理的社保养老组合。大成基金是国内四家同时具有社保境内、境外投资管理资格的机构之一,也是首批获得养老金管理资格的机构之一。
近年来,公司社保养老业务长足发展,已成为业内社保养老权益组合产品线最全的管理人之一。另一方面,公募养老基金业务也在有序发展,公司于2006年发行业内首批生命周期产品—大成财富管理2020,2019年和2020年又各发行一只目标日期养老基金和目标风险养老基金,其中2019年6月27日成立的大成养老2040基金收益率已达32.58%(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0年8月10日)。
大力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像大成基金这样的企业个体的努力,更需要顶层设计的指引和支持。结合我的从业观察,今天我想借助“券商中国”这个有公众影响力的平台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优化税收递延政策,希望能加快将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等纳入到税收递延政策范围内,提升税收递延范围和金额,进一步激励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二是尽快推出养老金合格默认投资选择制度(QDIA),发达经济体的实践表明,QDIA制度能够有效避免个体的选择困难和选择惰性,能极大推动养老业务发展。三是建立养老产品统一账户,统一账户体系搭建是养老顶层设计关键一环,当前单一投资者的养老金账户分散于各家机构之间,希望早日建立以统一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的统一账户制。
券商中国记者:在公募基金行业倡导权益投资、回归投资本源的当下,大成基金在主动管理上有哪些提升措施和看法,在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方面有何举措?
谭晓冈:您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大家都知道一段时间以来权益基金发行十分火热,权益基金的投资体验不断改善,“炒股不如买基金”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投资者所认可。无论是我自己的从业观察,还是销售人员与持有人的交流反馈,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投资者对优秀权益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呼应广大投资者的迫切需求,这一两年来,大成基金持续深化投研改革,在投研能力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我总结大成投研改革方向主要有四个:一体化、多元化、特色化和梯队化。
首先是推进一体化。投研两张皮的现象在公募行业并不少见,也是一大难题。投资团队指责研究贡献不足,研究团队抱怨投资指导不够,投研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在过去一段时间对大成的投资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2018年中以来,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投研一体化。首先是强化投资引领研究,我们将基金经理定位于公司最资深的研究员,成立了四个投研一体小组,资深基金经理带领研究员开展深度研究,帮助研究员建立研究框架和逻辑。其次是强化研究驱动。建立起基金经理内部的每日交流机制,完善了投研团队之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围绕核心标的每日复盘,开展深度研究,研究对于投资的贡献逐步提升。
然后是突出多元化。我们建立并强化了统一的投研理念:价值投资、研究驱动和极度求真,所有投研人员都要认可并践行这个理念。在统一的投研理念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和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投资体系或风格,除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外,我们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和风格基本不做直接干预。当前公司投资团队的风格主要包括价值型、成长型和均衡性三种,在更加细分的领域,有人专注高端制造业、有人专注于医药消费、有人深耕科技成长,还有人看周期产业,他们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实现了显着的超额收益。除投资风格多元化之外,我们还高度强调投研领域的多元化。适应注册制发展需要,我们大力拓展投研边界,全面补充投研人才,及时更新研究体系和估值方法,提升对新兴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定价水平,我们的科创板基金业绩同类产品中位列第一,还首批发行创业板战略配售产品,助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接着是打造特色化。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产品布局。去年下半年我们提出,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为持有人提供风格清晰、策略明确的产品选择,目前我们正按照这个要求抓紧推进。特色产品序列中,行业主题基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成的行业基金突出高锐度定位,近年来我们持续了完善医药、消费、科技等核心赛道布局,踩准了市场节奏,收获了很不错的成效。未来,公司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特色化产品线建设,除了继续深化核心赛道和细分行业产品布局外,我们还准备着力打造红利品牌。红利策略是一种安全稳健、有稳定回报的投资策略,无论是公募还是社保养老,都是大成做得很好,这将会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力点。
最后是强调梯队化。在投研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以社保养老团队为例,这个团队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投资经理都是内部培养的,上升路径都是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进而成为社保养老投资经理。公司历来推行“导师制”,有着悠久的“传帮带”传统,久而久之就显示出传承的力量,比如我们投研骨干戴军、刘旭、李博、等都是分别在公司资深基金经理的培养和引领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当前公司投资团队结构合理,形成“穿越牛熊从业超10年资深投资人员+经验丰富的中层骨干+年轻富有活力的新生代”三级梯队,这一结构保证了投资人才储备的深度。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近一两年提拔起来的新生代力量,如谢家乐、韩创、张烨、李林益、杨挺、齐炜中等,均创造出了优异的投资业绩,梯队建设的努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业绩回报。
券商中国记者:公募基金行业整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爆款”基金,一方面体现出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中的强大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是渠道、市场过度营销包装后的产物,您如何看待目前市场的“爆款”基金频出的现象?业绩与规模,从基金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您是如何考量平衡的?
谭晓冈:今年以来爆款基金频出,这是基金公司品牌、明星基金经理号召力和渠道强大营销能力的共同作用,也反映了在近几年市场行情中“炒股不如买基金”的显性效应下,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热情,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天时是得益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走势,地利是指公募基金和销售机构对于绩优品牌的长期塑造,人和是公募基金主动管理能力凸显,持有人投资体验明显改善。爆款基金频出虽然可能也有一些过度营销包装的成分,但我认为整体上这是个好的现象和趋势,反映出持有人对于公募基金信心的回归,而这正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从基金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业绩规模的平衡考量,我觉得需要做好加法、减法和乘法。
首先是做好业绩的加法,投资业绩是公募基金安身立命之本,提升投资业绩是做大规模最根本的保障,这个是行业共识,不再赘述。
其次是适度做规模的减法。我们确实很看重产品的发行规模,但同时也希望能把规模控制在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内,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更愿意在规模上适度做一些减法。
最后是做好品牌的乘法。不管产品本身是不是爆款,最终都会回归到投资业绩,回归到投资体验,并反映到公司的品牌上。我们看重短期规模增长,但更强调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为品牌美誉度一旦建立起来,将会给公司带来指数级的增长和质的改变。所以我们十分用心呵护公司品牌,包括公司整体品牌、产品品牌和团队品牌,希望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投入,真正在市场上打响大成品牌。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