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恐慌情绪蔓延 私募操作分化

互联网

上周,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经历了罕见的大幅调整。10多个国家股市发生熔断,美国股市更是两次熔断。恐慌情绪蔓延到A股市场。

巨震行情下,原本收益不错的私募基金净值受到明显影响。有的私募立即调整仓位,降到五成以下;有的则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抄底机会。

减仓:年内收益由正转亏

全球股市巨震,今年原本获益不错的私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少私募表示,上周,不仅把前两个月积累的正收益吐了回去,还出现了亏损。

华南一位资深成长派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外围冲击很大,而且还发生了戏剧性的石油价格战。“完全没想到会跌得这么快。投资经理操作非常难,原来很热情的投资环境,来了个180度大反转。前两个月获得的正收益已经变成负收益了。”据其透露,已经清仓了此前看好并重仓的半导体及元件概念股票。

远策投资总经理张益驰表示,他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组合的调节,主要是在前期高价区域对市场成交比较拥挤的个股做了减持,兑现盈利并调整了组合结构和仓位,所以组合对上周市场波动的风险暴露是下降的。不过他认为,此轮市场波动主要是国际市场因素的带动,A股市场总体表现出比较强的韧性。这符合A股的环境,一方面中国在疫情应对上及时有效,另一方面,资金配置环境对A股也比较有利,资金进场增多,场内资金比较活跃。

枫池资产执行董事、投资总监任竞辉直言,他们持仓较多的成长股,尤其是科技类成长股受外围市场影响较大,净值回撤幅度是近一年比较大的。

“疫情扩散引发全球市场快速杀跌,虽然对此有所预期,但跌幅之大仍然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段时间,我们不断和经济学家及海外基金经理交流,大家对背后更深层次因素的看法不尽相同,且都缺乏坚实的证据。我们的判断是各国股市并不完全与本国疫情本身相关,更多的是对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忧。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宣布紧急状态,跨国贸易和合作受到破坏,这是看得见的经济损失。疫情拐点仍然是短期主导全球市场情绪的最主要因素。”任竞辉说。

任竞辉补充,虽然在外围市场动荡下A股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但仍然会反复被外围市场情绪影响。而且A股内部结构的强弱也在频繁切换,使用对冲工具的难度也不小,主要还是通过股票仓位来控制回撤。

肇万资产总经理、投资总监崔磊表示,为了控制产品回撤,他们降低了非核心的卫星仓位,整体仓位中性。

汐泰投资投资经理周小萃表示,近期主要根据产品风控要求调整了仓位。不过在她看来,现在市场有些过于恐慌,整体看还是机会大于风险。

高仓位运作:

坚定看好持续买入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表示坚定看好,港股、美股、A股都在持续买入。但斌告诉记者,旗下产品净值在3月6日接近历史最高点,这几天有所回落,但仍在坚持。

涌津投资CEO谢小勇告诉记者,他们一直看多做多,仓位上始终保持较高仓位。在他看来,全球市场利率进一步走低,股票市场吸引力得到提升。“目前上证指数的TTM市盈率为12.45倍,而上证50的TTM市盈率只有9.5倍,不少公司估值仍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未来一段时间投资股票市场将是较好的选择。与此对应的是,海外尤其美国道琼斯或标普500市盈率都在20倍左右,加上本来就已经十多年的牛市有自身的调整需要,因此一旦发生重大危机,显然A股的安全边际要结实的多。”谢小勇对中长期的市场仍然较为乐观。

对冲、日内交易:

逆市获取正收益

除了控制仓位,还有私募在震荡中积极使用对冲工具、或利用巨幅波动下的交易性机会获得收益,严格控制回撤。

盈阳资产便是利用短线加日内交易逆势获得正收益的其中一家私募。该公司近期加大了短线仓位的比例,以降低净值波动。

泊通投资董事长、首席投资官卢洋表示,他们之前有场内期权双开的策略,相当于做多波动。但是由于场内一个账户只能开5000手,对仓位保护作用还不够大。“近期产品净值跟随国内市场波动比较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预期和疫情预期都比境外要好,所以走势也相对强势。虽然最近一周也有波动,但是整体比境外好,和前期高点距离并不远。”卢洋说。

此外,卢洋认为,目前的重点不是控制仓位,而是确定接下来市场进攻的方向。“国内货币宽松环境和投资拉动的预期仍在,同时,大蓝筹公司的估值很低,指数回撤有限。对于接下来市场的进攻方向,如果大家认同经济复苏和信贷宽松的逻辑,本质上应该去买低估值的大蓝筹金融地产基建股票,这也是宽松货币环境下,解决银行、保险资产配置荒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A股市场投机比较严重,散户和公募的资金主要集中在5G、半导体等投机风格板块之中,这也是外资和长期资金不太敢入场的原因。但是随着疫情好转,复工数据好转,价值股的春天应该也会来临。”

冬拓投资表示,他们已经把仓位控制在50%左右,但净值波动仍超过5%。因而在其看来,国际市场的快速回调,做对冲非常必要。“我们也准备做股指期货对冲,或认购认沽期权对冲,以控制大幅波动。”

周小萃透露,近期没有使用对冲工具。“我们的主要精力用在判断产业和公司的投资价值上面。目前A股没有以此为基础的比较好的对冲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