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5000亿仅仅是起点

中国基金报

开放式交易型指数基金(ETF)空前繁荣。权益类ETF规模超过5000亿,今年新发ETF超过1000亿。基金公司也使出浑身解数推动ETF布局。无论是已确立市场份额的头部公司,还是摩拳擦掌的新进入者,都将5000亿视作一个起点,这场大战硝烟正浓。

ETF竞争头部效应初显

挖掘创新品种如火如荼

从数据上看,华夏、南方、易方达、华泰柏瑞、富国、博时、国泰等公司旗下ETF总规模处于领先。不过,ETF市场还在变化,每个参与者都还有机会。

中融基金指数投资部执行总经理赵菲表示,ETF在宽基指数领域的规模效应、头部效应已渐成事实。目前已发行ETF产品的基金公司共有35家,前十大管理人合计管理ETF规模占比接近90%;标的层面,以沪深300和中证500为例的单一标的头部效应明显,竞争非常激烈。但整体竞争格局还未最终形成,以2018年下半年为例,所有沪深300和中证500ETF份额都有增长,中小产品也有所受益,行业发展仍具有普惠效应。

博时基金表示,应该看到,ETF整体的蛋糕还比较小,产品的覆盖、多样性和特色化等很多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在开荒,ETF生态圈需要大家共同建设。

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种是制胜关键。商品期货ETF、指数增强型ETF、独特行业ETF、Smart Beta都是基金公司争夺的方向。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总监徐猛介绍,他们关注的创新方向包括三类:商品期货类,创蓝筹ETF、创成长ETF等Smart Beta ETF,5G等行业主题ETF。

博时基金表示,要在重要大类资产配置工具上“抢先机”,在原油ETF、其他主流境外市场ETF等领域实现最早布局。博时作为央企下属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有义务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理念,通过ETF工具帮助实体企业盘活股权,实现市值管理,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已经并即将落地一批集合央企、国企、民企等各类型实体企业的ETF解决方案。

国泰和南方基金更为关注增强型ETF的进展。南方基金表示,增强型ETF既拥有ETF特有的交易灵活性,又兼具指数增强基金力争超越指数收益的投资目标,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是重要的创新品种。

广发基金则比较看好Smart Beta产品。“根据美国市场经验,大型基金公司和ETF精品管理公司在Smart Beta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美国本土股票市场的单因子产品供给基本饱和,各大公司会在多因子指数领域继续深耕。因子在债券和商品等特定资产上的应用尚未普及。”

ETF费率战愈演愈烈

ETF备受关注,费率是一个焦点。嘉实、广发、易方达等大型公募都已加入价格战。易方达基金相关人士认为,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如先锋、富达、贝莱德很早就推出低费率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及ETF具有规模效应,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越大,边际管理成本就越低。另外,指数基金及ETF单位成本要远低于主动型基金;目前的管理费率都经过基金管理人严格测算,能够覆盖投资管理和运营成本。

徐猛则认为,长期看,ETF的管理费率有下降空间。短期看,ETF的管理费难有系统性的下降。原因在于,一是国内ETF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ETF业务持续运营的费用较高,即使是在现有管理费率下,也只有头部公司的ETF能够盈利。二是美国ETF的平均管理费率在0.2%左右,基金管理人还能分享部分ETF的融券利息收入以及投资顾问费用。国内外ETF管理人在ETF业务上的商业模式存在差异,随着国内ETF管理规模的增加,ETF管理人的业务收入多元化,ETF管理人将依据市场化的原则调整ETF的产品费率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国内还不具备全部ETF产品一降到底的条件。”广发基金直言,一方面,指数基金费率下调基本已成趋势;但另一方面,国内ETF费率已经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再降存在难度。如果ETF市场展开价格战等恶性竞争,降费幅度过大也将迫使多数公司亏损经营。

华宝基金建议区别看待指数基金的降费过程。首先,高度同质化产品更容易产生价格竞争,在指数产品研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寻求差异化产品,相关费率也可差异化定制;其次,虽然指数基金降费是大趋势,其目的是塑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提高投资者回报。希望这一过程是一种良性的行业竞争,而不必恶化成为“价格战”。最后,行业在关注价格战的同时,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构建指数基金的产品生态,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产品投资体验。

浦银安盛基金高股息ETF基金经理高钢杰表示,任何不赚钱的业务都难以长期存在,运营ETF就必需承担其高成本的压力。较高的运营成本,一方面要求基金管理人提高资源整合、投资运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ETF产品,做大规模,提高整体ETF业务收入。

产品之争更是战略之争

降低费率、加强创新,都还仅是基金公司布局ETF产品的一个环节,产品大战背后,基金公司应该拿出的是一份战略蓝图。

从当前的ETF发展路径来看,华泰柏瑞基金比较典型。该公司今年二季度末股票型ETF规模突破40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华泰柏瑞基金的战略部署。公司成立之初,就观察到海外市场ETF的崛起趋势,将ETF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2006年布局上证红利ETF、2012年发行了市场上第一只T+0模式的沪深300ETF,这些产品都已成为目前市场主流的ETF。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ETF是一个重资源投入型产品,基金公司的运营管理成本较高,主要包括系统成本、人力成本、发行成本、做市成本、传播成本、销售成本等。因此,这场ETF之争,实际上也是基金公司的战略之争,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放力度才能见到效果。

而且,这种努力和投入也是长期的。“对于单个基金公司来说,应对行业竞争就要把ETF业务的每一块都做好做扎实。比如,在产品设计上,要有前瞻性,要领先于同行先行布局。发行的规模既要考虑公司成本又要考虑未来的培育基础,流动性也必需到位;把传播和营销做深做细。”国泰基金表示。

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基金经理张羽翔表示,美国ETF的整体规模经历了前期缓慢发展-爆发式发展的演变;ETF产品经历了宽基-行业-Smart Beta–ESG主题的演变过程。中国也会是类似情形,随着时间的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特色优势的公司、产品会脱颖而出,完成优胜劣汰。

“对于ETF产品的布局,基金公司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能否给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工具,基金产品比拼的则是能否给投资者赚到钱。”富国基金表示。

“ETF的竞争最终体现为公司整体实力的竞争,未来部分基金公司可能会逐步退出ET业务。与美国市场类似,ETF业务的集中度或将持续提升。”徐猛说。

浦银安盛基金高股息ETF基金经理高钢杰表示,很多基金管理人发行了ETF产品,但实际上并未完全适应ETF的管理,尤其是从主动管理业务赛道切换过来的公司。ETF对基金公司投研、产品、市场、销售等各个管理层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金公司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以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