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盘点|今年18只基金发行失败,中小公司很尴尬…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庆华

进入12月以来基金发行市场依然如火如荼,一日售罄、比例配售、百亿资金抢购等新闻继续涌现。与此同时,延长发行、募集失败的新闻也在增多。近期,信达澳银新机遇灵活配置、东方卓赵三年定开债券、长城沪港深行业龙头精选3只基金相继宣布募集失败,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至此,年内募集失败的基金已增至18只。

1

18只基金未能发行成功

12月21日,长城沪港深行业龙头精选公告,该基金于9月9日就开始募集,但到三个月后的12月6日仍然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因此基金募集失败,基金不能成立。此前,东方卓越三年定开债基、信达澳银新机遇灵活配置也发行售卖了长达三个月之后,于12月月初宣布不能生效。

通常,不考虑发起式等特殊的基金,普通公募产品发行成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基金份额不少于2亿份,二是基金认购户数不少于200户。不能成立也即未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宣布募集失败的基金已达到18只,而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17只和22只基金募集失败。

相较之下,今年基金发行较前两年大增,但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并没有同向增长,也显示发行市场向好。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止12月25日,已成立的新基金996只,募集资金1.33万亿元,均超过2016年-2018年各年水平。

上述18只募集失败的基金来自16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万家和新华基金(博客,微博)旗下各有两只募集失败。

从投资类型来看,纯债基金占11只,占比达6成,偏债基金1只,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5只,指数型基金1只。虽然债券基金募集失败的比例有6成之多,但也与今年整个发行市场吻合,今年以来的1.33万亿元发行规模中,有62%的规模由债券型基金贡献。

2

投资者或错失投资机会

整体来看,上述发行失败的基金来自于16家基金管理公司,有11家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资产规模不足500亿元,其中更有4家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资产规模不足10亿元,例如先锋安盈纯债、中航创新驱动、国融稳康、格林伯盛。

这些公司成立时间均较晚,在投研能力上的积累相比行业平均水平较弱,投资能力不被市场认可。这些基金往往将三个月发行期全部用完也未能成立,显示了在发行大年中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不被市场认可也并非投资者偏见。例如格基金旗下产品格林伯锐今年以来亏损超过20%,是全市场亏损最多的权益类基金。创金合信尊盈纯债亏损超过19%,是今年亏损最多的债券基金,创金合信汇利三年定开则是今年首只宣布募集失败的基金。

部分发行失败的产品则来自资产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如工银优势品牌定开、汇添富中国战略新兴产业ETF。不过,两只基金分别是自去年10月12日和9月28日开始发行的,今年宣布无法成立,但其发行状况主要受到去年市场环境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发行募集失败的基金自募集截止之后,到正式官宣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中间要间隔十几、二十天,例如,东方卓越三年定开债基自8月9日开始发行,早在11月18日就募集期限届满,但直到12月7日基金公司才发出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公告,且公告表示,“基金管理人将按照……相关约定办理后续事宜”。

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募集期间资金有银行利息收益,但若市场向好,投资者则有可能错失投资机会,损失了长达4个月的投资收益,得不偿失。因此投资者在认购新基金时,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和产品均要仔细斟别。

编辑|陈雨禾 审核|廖小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投资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赢家财富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