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韩理)财联社记者从公募基金业内证实,针对上市公司股东超额换购ETF引发的问题,监管部门日前作出了窗口指导,要求除遵守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外,换购的规模不得超过该成分股在指数中的权重。
此次引发监管出手的触发因素缘于近期一只新成立的ETF接受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超额换购,导致在调仓过程中ETF业绩大幅跑输跟踪指数。
事实上,自2017年减持新规发布后,换购ETF变相减持成为上市公司套现减持的渠道之一。尤其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股东借道ETF换购减持的频率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至今,就有超过50家上市公司股东通过ETF换购实现了套现减持。
近期,科大讯飞的多名自然人股东通过参与国联安沪深300ETF网下股票认购,而此前,大家人寿将持有的【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换购成博时、嘉实、广发旗下的3只央企创新驱动ETF,合计换购金额约60亿元;还将持有的万科A换购成了平安中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题ETF的基金份额,从而也引发了市场热议。
“近几年减持新规落地后,ETF换购成为市场风口。”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尽管上市公司股东用股票换购同样须是流通股且计入减持额度内,但不同于上市公司股东直接减持给市场造成的短期集中承压,其换购ETF的操作有助于缓解给股价带来的冲击。再者,如其在后续经营过程中需要流动性,其可选择卖出ETF份额或者赎回ETF份额,降低对公司股价的压力。此外,上市公司董监高敏感期违规减持现象在实践中频频出现,转换成ETF后也规避了这类内部管理问题。而从基金公司的维度看,由于换购能促进规模增长,基金管理公司将其视为增收利器,换购比例限制在实践中不断被突破。
在借道ETF进行减持成为资本市场常见“套路”的同时,一些接受了上市公司股东超额换购的ETF产品也引发了市场较大争议。比如某只基金自10月8日成立以来,截至10月25日,该基金的单位净值下跌了4.34%,而同期跟踪指数上涨了1.90%。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在7月15日至9月25日发售期间,至少得到了3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手笔换购,金额约为8.2亿元,占成立规模的12%,而三只股票在其权重合计仅占0.1%。
“如果出现大幅超比例换购的情况,无疑会加大基金经理调仓的难度,导致产品跑输基准。”对此,有ETF基金经理表示。
“虽然ETF产品面对的目标客户中不可避免地包括一些成分股公司的股东,但是绝不能将ETF做成一只迎合股东方减持需求的通道式产品。”针对ETF换购中的种种乱象,有基金公司高管也分析表示,这不仅对于其他持有人显失公平,也极大地损伤了产品的生命力,长期看对基金管理人而言也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