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调减往年经济数据 地方官称挤水分后说话底气足

互联网

新浪财经讯 1月16日消息 近期内蒙古、天津接连承认经济数据造假,加上2017年年初时辽宁自曝财政数据虚增,近一年时间已有三省份因为统计造假而核减调整了往期经济数据。新浪财经发现,核减数据的时间点与主要领导调整时间密切相关。除上述三省份外,亦有其他地方在主动压挤数据水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天津、内蒙古、辽宁调减重要经济数据

天津地方媒体1月11日称,从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在更改统计口径(注册改为在地)、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为7000亿元,同比增长6%。天津滨海新区给出调整地区生产总值理由不仅有挤水分,还包括更改了统计口径。

天津滨海新区此前公布的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002.31亿元,同比增长10.8%,超越上海浦东新区,是全国首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201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5%以上,总量达9500亿元左右,还未超万亿。

此次调整后,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约三分之一,同比则出现负增长。在基数降低的基础上,滨海新区2017年6%的增速亦低于全国GDP增速。滨海新区对天津市非常重要:去年天津官方GDP总量的一半以上是由滨海新区贡献的。天津市的相关数据也将面临相应调整。

此前几天,1月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全国首个主动自曝家丑的省份是辽宁。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2017年1月份,时任辽宁省长陈求发在两会上揭露辽宁统计数据造假:“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或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社科院研究员杨志勇称,如果虚报的是地方的税收和非税收入数据,就不存在上缴中央的问题。目前并不清楚内蒙古等虚增了哪些收入。

数据调减与地方领导调整密切相关

新浪财经发现,三地经济数据调整时间点与主要领导变动时间有关,新领导均在上任一年左右后对前任主政时期的经济数据进行调整。

以本次调减数据的三省份为例:

2016年9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调任天津市委书记,2017年为其主政天津的第一个完整年份。2018年年初,天津滨海新区宣布调减了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三分之一。

2016年8月,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2017年为其主政内蒙古的第一个完整年份。2018年年初,内蒙古调减了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

2015年4月,李希由辽宁省长接任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则接任辽宁省长。2016年为李、陈主政辽宁的第一个完整年份,2016年年初,前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落马。2017年1月,辽宁自曝2011年-2014年财政收入造假。

数据造假更容易出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至7%左右,进入新常态。诸如辽宁、内蒙古等资源型省份面临的下行压力更大。在GDP政绩考核体系下,有地方官员容易在发展压力下虚增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美化发展成绩。

此前市场研究认为,党政换届确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尤其是投资方面。

兴业证券(601377) (7.290, -0.10, -1.35%)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政治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换届后第二年。其研究表明,过去八次全国党政换届中,有六次固定资产投资会在换届后一年加快。但这种刺激的效果是有限和短暂的,到下一年又会大概率回落。

换届的调整和激励效应往往对经济有较明显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换届当年和次一年基建投资往往稍高于其他年份。

东北证券(000686) (8.480, -0.19, -2.19%)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以及信贷增速等三个代表指标,均呈现出党代会后一年向上跃升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且在十八大以来这一规律仍然稳健,这说明中国投资的换届周期规律是较为稳定的。

多地主动挤水分 官员心里更踏实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这并非多地主动调减虚假数据的唯一原因,另有不容忽视的原因是:2019年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

此前各地GDP加总后的数据长期超出全国GDP,饱受质疑。

据统计局官员介绍,实施地区GDP统一核算改革后,各省份生产总值核算由现行的省级统计机构核算,改革为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机构共同开展的统一核算。地区GDP核算工作,将实现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内GDP数据的基本衔接,准确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规模、结构和速度。

地方官员因为面临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压力,往往主动或被动对经济数据掺水。笔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统计工作人员在收集微观数据时,存在随意填写的现象。

因GDP造假增长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地方财政收入也要与之匹配。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常用办法是,将企业税收返回后在收税,如此几次税收额便实现大幅增长。

统计数据掺水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上述三省份中。2017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除了辽宁、内蒙古、天津公开承认调减数据外,亦有其他省份在主动挤水分。

一位地级市主官表示,该市去年经济发展越来越实,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和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数据上更实了一些,把原来的水分压掉了后心里踏实:“水分少了,说话底气足了。”

该市去年全年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仅略超1%,远不及年初两会时制定的目标。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唯GDP论”逐步在官员考核体系中淡化。早在2014年,福建就取消34个县市的GDP考核,2017年底海南省委亦提出,要彻底扭转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将取消12个市县GDP等考核。

但高质量发展并非不要速度。一位官员近期曾对笔者表示,目前并不能放弃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数量和质量并非对立,要在一定速度发展上追求质量优化,只是不要片面追求速度而不顾质量,“不要速度目标任务就没法完成。” (新浪财经 刘金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