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点评: 多重因素叠加,压制风险偏好
上周市场大幅下跌,国内方面,市场担忧金融监管加强,国外方面,美股大幅下跌。两者叠加,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受挫。沪深300周跌10.08%,上证综指周跌9.60%,此前一年涨幅全部抹平。3000余只个股中仅有239只实现正收益,占比不足10%,亏钱效应明显。
本轮美股下跌,源于全球投资者对美联储紧缩超预期担忧。对于A股而言,此前已先于美股开始调整,主要压力来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信托计划去杠杆、年报业绩“地雷”和股票质押平仓压力上升的担忧。而近期连续大跌更多是前期因素叠加外围市场恐慌情绪的传染,外部资金的流出也加剧了价值蓝筹的明显回调,基本面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中长期来看,A股走势更多受到自身估值、业绩、利率等核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依托于中国经济复苏、企业治理改善以及大型企业全球地位的崛起,A股整体盈利增速有望延续复苏。资金面看,去杠杆背景下,资金预计将继续维持紧平衡。但长端利率已升至较高水平,和当前经济潜在增速不匹配,预计继续上行空间较小。当前A股本身已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在经历迅速调整之后将更具吸引力。
总结来看,我们对2018年A股市场并不悲观。尽管短期内在金融去杠杆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下,一些优质股遭遇错杀,但中长期来看,在基本面的支撑下,对A股市场无需过分担忧。
基金经理论市:市场大幅调整,风险加速释放
二月第二周,全球市场大幅下跌,A股也出现较大调整。国内地产、非银、家电等前期强势板块调整较大,上证综指一周内跌掉过去一年涨幅。主要指数调整幅度都较大,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综和中小板综涨跌幅分别为-10.78%、-10.08%、-6.34%和-6.50%。板块方面,所有板块均呈现下跌态势,创业板和中小创板由于年初以来跌幅较大,上周跌幅有所收窄。个股没有赚钱效应,场内绝对收益资金在兑现收益。推测在指数短期暴跌下,或有部分行业基金被动减仓卖出加速了市场下跌。另一方面,市场经过快速下跌后,前期上涨累积的风险也在加速释放。
宏观方面,上周公布的1月份CPI和PPI均小幅下降,通胀压力不大。1月CPI环比上涨0.6%,同比降至1.5%。受雨雪天气和季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2%,但同比跌幅仍有0.5%;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大降至2.0%。推测春节月份错位对食品和非食品同比均有较大拖累,预计2月CPI可能会回升。1月PPI环比上涨0.3%,同比回落至4.3%。从行业来看,油气开采、石油加工、非金属矿制品价格环比涨幅回落,黑金冶炼加工由升转降,煤炭采选、有色冶炼加工由降转升。2月以来国际油价大幅向下调整,钢价和煤价也分别出现价格松动。基于去年同期基数上升因素,预测2月份PPI涨幅会继续回落。综合考虑近期猪价和油价走势,预计今年CPI同比前高后低,中枢抬升,但仍处于温和区间,PPI同比则趋势向下,预测全年通胀压力不大,后续重点关注货币政策变化。
流动性方面,上周一至周日央行全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周三进行国库现金定存1200亿,合计净回笼1000亿,资金面整体偏宽松。收益率方面,国债走势较为平稳,曲线逐渐陡峭化。国开债受到换新券影响,估值下行幅度较大,导致利差有所压缩。近期流动性较为充裕,主要原因在于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和CRA等制度安排,但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也表明春节前央行能投放的流动性已经全部用完,资金最宽松的阶段或已经过去。下周随着春节取现需求的逐渐增加,资金面预计仍将趋紧,节后资金也面临一定趋紧压力。监管方面,政策继续去杠杆,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仍然面对强监管。
近期A股市场受外围拖累和国内资金去杠杆等影响较多,市场波动加大,但我们也同时看到A股过快上涨积累的风险在加速释放。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盈利复苏的趋势仍将继续,行业龙头公司盈利提升明显,宏观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前高后低,判断利率向上空间有限,对权益资产较为有利。从以往股市调整的经验来看,有业绩支撑的个股品种有望率先反弹,盈利向上公司超额收益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业绩盈利确定品种的布局。
专栏:集运业景气度有望缓慢提升
航运业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以集装箱海运为例,主要承担全球产成品,例如家具、机械设备、体育用品等的海洋运输职能。最典型的两条航线为中国至美国和中国至欧洲——由“世界工厂”生产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集装箱船海运至欧洲和美国。
在2000-2008年,受益于中国经济崛起,集运行业也迎来了春天,甚至一度出现造船产能达到瓶颈的现象——现有船舶不能满足急剧增加的商品海运需求,而建造一艘大型集装箱船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可谓远水解不了近火,运价急剧飙升。但是,在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集装箱运输需求显着恶化,叠加前期的大量新船订单逐渐交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之下,集运行业进入长达近10年的调整期。
而后,在2016年全球宏观经济进入修复通道之后,集运行业也迎来了小阳春。首先,全球主要经济体欧洲、美国和中国经济复苏,制造业PMI持续走高,带动贸易需求改善。研究显示,集运行业需求增速与全球经济增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欧美制造业PMI一般领先于中国至欧美集运需求1-2个季度。目前来看的话,欧美制造业PMI维持较好水平(美国和欧盟2018年1月PMI分别为59.1和59.6),并且根据IMF预计2018年全球GDP实际增速较2017年明显走高。由此,2018年集运行业需求预计将保持较好水平。其次,2018年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是美国近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政策落地,企业所得税从35%降低到20%。预计在减税之后,企业税后盈利和居民税后收入将大幅增加,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并进一步刺激进口,促进中美贸易需求增长,集运行业将直接受益。从行业供给方面来看,2018年集运行业供给压力仍然较大,主要源自新船订单的集中到期交付。当然,从供需匹配角度来看,行业需求增速仍高于供给增速,行业有望维持景气。此外,在前几年持续低迷之后,行业的竞争结构已经显着优化。典型事件,例如2016年9月韩进海运破产,以及2016年国内航运国企改革等,都导致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目前前10大船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左右)。行业集中度提升有两个好处:第一,行业中剩余玩家减少,大范围价格竞争将减少,反而可以进行协同提价;第二,集运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船队规模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单箱成本越低。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综合指标:船舶闲置率。它类似于失业率,是处于闲置状态的船舶数量在总船队中的占比,综合反映了行业供需关系。目前的船舶闲置率为2.0%,接近历史最低水平——意味着集运船舶基本上都有货可运,行业供需匹配程度比较高。
综合来看,2018年下半年乃至2019年,集运行业大概率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维持较高的景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