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如何“拿捏”市场化?

互联网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不以盈利为目的,利用财政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位和方向。然而,由于政府引导基金来源于财政资金,风险偏好天生比较低,如何在高风险的股权投资里控制风险,且兼顾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发展,是当下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2017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多位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人提出,政府引导基金应制定合适的目标,且搭配适度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方能走出市场化的道路。

制定合适目标

选择优秀团队

2016年,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再次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442家,目标募集资金共36001亿元,而2015年仅有15090亿元,同比增长138%。然而,国家审计署统计数据显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都有大量结余未使用,这部分资金“沉睡”在商业银行变成了定期存款。“不会花、不敢花”成为了许多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者的苦恼。

“国家定义的政府引导基金希望按照市场化运作,但是每次决策,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风险控制和政策目标放到首位。”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蒋玉才坦言,政府引导基金是吸引带动社会资本来扶持实体经济的,假如把主要目的放在控制风险或回报或者是政策目标,就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因此,在他看来,政府引导基金应该设置合理的政策目标。

这个政策目标如何设置?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引导基金是为整体的地方产业发展目标服务的,因此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向应该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结合,而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凭空捏造一个东西出来。”吴海认为,“顺势而为”是政府引导基金尊重市场、拥抱市场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专业人才队伍,估计这只基金在市场上是站不稳脚跟的。”粤科金融集团董事、总经理汪涛指出了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第二个关键——是否具有熟悉市场的专业团队。在他看来,政府在政策制定后,应该由专业管理公司进行具体运作,不要设置太多的联席会议审批。汪涛认为,这些“关卡”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中不断完善。

搭配适度激励机制

和绩效考核机制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马蔚华曾提出,政府引导基金要设置市场化的运行激励机制,事实上,这也是不少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者的呼声。

“如果做好做坏都跟我没有关系,退出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管理者可能就不会那么拼命了。”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宏坦言,市场化的、合理的奖励机制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至关重要。陈宏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回报的大部分都是国家拿去了,但也要给管理者一部分投资回报,这跟他是否能投资成功关系甚大,这个问题也值得探讨研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政府引导基金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基金绩效考核体系,即便实行了绩效考核,相关评价工作也相对笼统,并未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激励及督促作用。而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子基金进入退出期,开展基金绩效评价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引导基金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商业化制度管理里面已经有了考核评价上的轮廓了。”吴海介绍,在做评价上将有三个指标:第一是合规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四部曲管理办法的规定;第二是政策性目标,在设立基金时就已经按照地域性特点和方向来制定一些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的目标,这些政策性目标是否完成是评价指标之一;第三是商业价值判断,在商业价值判断中,更多的要考核对当地政府的税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