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基金消息 今年以来,委外定制的纯债债基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申报已经停止审批。
据了解,纯债和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在申报或获批过程中,需要市场投资稽核、产品总监及总经理联合签字承诺产品为非定制化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证监会去年12月受理通过简易通道上报的新基金41只,而在10月和11月,这一数字则分别为190只和231只。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指出,委外定制基金受理审批的暂停或许是导致1月新基金发行市场遭遇断崖式下滑的主因。
有关统计显示,债券基金类是委外定制公募产品的主要形式,占比高达八成。据了解,在债市波动仍未平静的现在,银行对委外资金的预期收益率不降反增,与此同时,银行不再广撒网,而是准备缩小合作范围。
Wind数据显示,在2016年12月,债基平均亏损1.46%(A/B/C分开计算),而其中1/3是在2016年年中和下半年成立,本来收益就不多,这下都被熊市抹平,由于许多委外定制公募基金是定期开放,在熊市中还不能及时赎回。
关于事件的原因在于,2016年曾出现基金公司一次性申报10余只基金的情况,以及获批后不募集资金、专门等待委外资金注资的“屯壳”现象。
2016年12月,上述现象引发监管层喊话,对于屯壳现象较突出、一年内被采取两次以上行政监管措施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将进行实地核查。而且,涉及“委外定制”的公募基金申报,必须强化披露,比如在基金募集文件中,明确说明该基金是否为“委外定制”基金。如果是,则需说明与定制机构的合作情况、是否存在承诺收益的安排、产品决策是否受定制机构影响等。
此外,基金管理人还要做出四条承诺:一是承诺投资决策不受定制机构影响;二是承诺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不向机构投资者提供额外的投资组合信息或是提前向机构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三是在定期报告中向投资者清晰准确地揭示机构投资者申购、赎回基金份额对基金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四是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委外定制公募产品的管理费收入较低。以债基为例,普通债基的管理费水平为千六,费用激励平均在万五的水平;而委外基金的管理费收入通常是千三,有的银行金主甚至不肯给到千三。
除了公募、券商等传统资管机构,私募也慢慢进入银行、保险等机构委外的白名单。从早期的阳光私募通过私人银行或银行的财富部门通道发售产品,到银行资金参与私募的结构化产品,私募与银行间的合作早已有之。
不过,银行将资金委托给私募管理,目前尚不及公募基金那么普及。据了解,一些知名私募较早前开始拿到类似资金,其体量随着合作时间的积累逐渐放大。上海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私募负责人透露,资金多时可达三四十亿,而另几家知名私募拿到的委外资金体量也有十亿左右。
总体而言,委外资金配给私募不会占很大比重。委外资金做尽调时要求以公募基金为标准,大部分私募达不到标准;而且,很多城商行尝试委外业务时自身经验不足,也会选择与公募基金合作。
从产品类别来看,以债券为主的固收类、 量化对冲类产品较早受到委外资金的青睐,FOF/MOM等创新型产品也日益受宠。银行、信托等对风险把控要求非常高,对收益要求较低,四五个点就可以,稳健的产品更契合银行理财产品。
监管趋严势必会限制委外基金大规模扩张,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虽然银行委外也可以大规模地通过专户形式入市,但是公募委外基金本质上对于银行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合理避税,这一系列的变动将会使得委外基金规模难现2016年下半年爆发式增长的情形。
据证券时报1月12日报道,2016年银行委托给基金公司的资金,收益率下限在4.2%附近,最高则超过4.8%,但是梳理2016年成立的债券型基金(剔除指数型和债券QDII,A、B类分开统计)后发现,2016年成立后全年收益能够在4%以上的不足20只,也就是说2016年能够达标的公募基金极为有限。
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753.5亿元,其中,委外定制基金(债券基金类)的占比约为80.53%。内部报告显示,2016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587只,募集规模493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51%、46% 。年末总规模9038亿元,增长4107亿元,增速83%,增速和增量集中债券基金。而2015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177只,募集规模3396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21.53%、20.66% 。从2015年到2016年,足见是一个翻倍的态势。
不过,除去三家银行系公募之后,整体上委外定制类产品的首募规模并不大。有5家公募所发的机构类产品数量占比均超过50%。当然他们都是大公司。
综合起来看,2016年公募一共成立了600只左右的委外定制产品,截至年末的总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当然这也为年末公募总规模突破9万亿元立下汗马功劳,已经占到差不多九分之一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