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
重要时点,央行又祭出一款新工具。
1月20日下午,央行微博发布消息称,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央行表示,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甫一公布,立即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一创新型操作工具,在春节前的时点,承担着重要的稳定流动性的任务,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丰富的政策引导信号。
首先,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央行创设“临时流动性便利”,释放出精准调控、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信号。
每年春节前,受多个因素影响,流动性往往会出现暂时性紧张。有分析认为,春节取现、企业缴税、外汇占款流出、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4个因素同期叠加,会导致银行出现较大流动性缺口。
从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看,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定的意图明显。上周,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力度,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约11300亿元,单周净投放创今年新高,其中,上周三4100亿元的净投放量更是创下单日净投放新高。而再前一周,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投放1000亿元。尽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接连“大手笔”投放流动性,但节前资金依然略显紧张,上海银行(22.940, 0.39, 1.73%)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度连续数天上涨。
在此背景下,央行进行“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延续此前“节前投放、节后回笼”的调控思路,意在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实现流动性传导,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有研究称,这是央行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临时流动性便利工具投放流动性,预计投放规模可能在几千亿元级别,算是为目前流动性环境量身定做的工具。
其次,“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释放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进一步加强预期引导的信号。
随着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坊间不乏关于“降准”时点的猜测。但是,在去杠杆、防范资产泡沫、防控金融风险等任务更加紧迫的情况下,降准等宽松信号意义偏强的工具,显然受到较多约束。央行在《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表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从这个角度看,央行本次进行“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并将操作期限设定为28天,在维护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对未来流动性情况形成明确预期。有分析认为,在经济防失速、通胀防风险、金融去杠杆、资产去泡沫和资金保平稳等多重目标下,央行适时引入新工具,目的在于平衡短期与长期、经济与金融目标。该分析称,此次操作与28天公开市场操作相似,央行基调仍为中性,不具备全面降准条件,无意注入过多流动性,因而创设“临时流动性便利”,避免大额净投放释放强烈宽松信号。
加强预期引导,正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2016年年初,也是在春节前夕,央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提前布局节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意在加强预期管理,稳定市场各方对流动性的合理预期。从2016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情况看,自从去年2月下旬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后,央行主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方式来稳定流动性。这些操作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传递了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意图。
再次,“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也释放出央行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进一步丰富并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
央行在每年春节前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本已是常规操作,本次“临时流动性便利”工具的使用之所以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就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性。市场视之为一道不同寻常、颇具创新意义的“菜品”,甚至有市场人士冠之以“特辣粉”、“甜辣粉”的称号。由此可以看出,央行在完善宏观调控、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愈加精进。
从此前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到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从定向降准,到设立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试点并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央行的每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完善都受到广泛关注,与之相伴的,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和效果的不断增强。本次创设的“临时流动性便利”,无疑又将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一件“利器”,或将在未来继续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