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崛起让天弘基金一夜之间成为基金界的“网红”,然而在荣升规模老大的光彩背后,天弘基金却不得不面对权益类产品的短板问题。
本月初,天弘基金公告旗下的混合基金天弘鑫动力(164205),因资产规模连续三个季度持续低于5000万而将被迫转型,这已是该基金第二次转型。除此之外,天弘还有三只基金也在等待转型审批的路上,这和其截至今年年中拥有1.5万亿管理规模的盛况显得格格不入。综合来看,其权益类产品的规模下滑与该公司投研水平较弱、业绩不尽人意有很大关系。
业绩不景气天弘鑫动力二次转型
近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管理人决定召开天弘鑫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天弘鑫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转型有关事项的议案》。
在上述转型议案中,天弘基金称,鉴于天弘鑫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等规定,经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提议召开本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对本基金实施转型。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鑫动力基金将由混合型基金转型为股票型基金,基金名称由“天弘鑫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基金”更名为“天弘文化新兴产业股票基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于文化新兴产业相关的优质上市公司,通过精选个股和风险控制,力求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取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
名为“鉴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但实则却是基金规模持续缩水的尴尬。根据记者了解,天弘鑫动力从2016年第三季末至今的数据显示,其资产净值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低于5000万的规模红线,具体分别为4618.9万元、4753.2万元、3972.4万元,也就是说,其已正式步入“迷你基金”之列。而据《公募基金运行管理办法》,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虽说基金转型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同一只基金连续转型却也并不多见。早在2015年4月22日,天弘深证成份指数基金就召开持有人大会,转型为天弘鑫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当年6月30日的报告显示,其资产净值为79.07亿元,然而仅过了一个季度,资产净值就变成了9.53亿元,到2015年底时继续缩水至2.15亿元,而从2016年6月30日后,就频繁跌破5000万红线。至此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转型已然失败,究其原因,与业绩差劲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天弘鑫动力今年以来表现较差,收益率仅为0.27%,同类排名1078/1368;截至7月25日收盘,该基金近一年收益率-0.27%,大幅跑输3.07%的同类均值,同类排名也仅为1085/1570,处于一般的状态。针对近一年的不良表现,天弘基金解释称,“最近一年,受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净值出现了一定的回撤。由于该产品正酝酿转型,目前主要采取保守的操作策略,确保产品流动性;待转型成功后,新基金经理将根据合同约定,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努力为持有人争取收益。”
从基金经理方面看,2015年6月份至今,天弘鑫动力的基金经理配置从“二管一”晋升到了“三管一”。2015年6月12日到2016年3月17日由钱文成和姜晓丽二人管理,279天的任职回报为1.49%。2016年3月18日至今,管理团队中又增加了王林,但三人在管理1年又129天后的任职回报依然为1.47%,这多了一个人的益处,实在看不出来。据悉,目前天弘鑫动力还处于投票期,到底能否转型成功还要看基金持有人的态度。
旗下指基批量转型实为“逃避”规模“大考”
事实上,截至2017年7月7日,天弘基金还有另外三只基金正在转型审核中,分别为“中证全指房地产指数型发起式基金”拟转型为“量化驱动股票型”、“中证大宗商品股票指数型发起式基金” 拟转型为“医疗健康混合型”、“中证全指运输指数型发起式基金”拟转型为“中证红利低波动100指数基金”。上述三只基金均为迷你分级基金,2017年一季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三只基金目前规模分别为2000万元、1800万元、4000万元。
而为何近期天弘旗下的迷你基金如此大规模进行转型呢?答案是规避监管红线。
按照规定,发起式基金在成立满3年时,需要满足2亿元规模才能继续运作,目前天弘旗下不少指数基金仍无法满足要求,而一年内这些产品即将陆续迎来发起式基金的3年“大考”。
以上述三只正在审核转型的基金为例,它们的成立日期均为2015年6月30日,是天弘基金旗下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小和成立日期最早的三只产品。
如果从业绩上看,截至7月24日收盘,中证全指房地产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A、C份额成立以来的累计净值亏损超过22%;中证大宗商品股票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A、C份额成立以来的累计净值亏损超过18%;中证全指运输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A、C份额成立以来的累计净值亏损超过32%。
资料显示,这三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同为张子法,其2007年12月-2013年11月在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金融工程师量化研究员;2014年3月至今先后担任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数据工程师、投资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助理,目前其管理的基金全部为股票指数型产品。
针对部分指数基金规模不佳的现状,张子法也坦言,由于基金成立时机正是牛市“掉头直下”之时,且投资者风险偏好不断下降,故而指数型基金规模难以增长。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3年期发起式基金“大考”,天弘基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转型为主动管理基金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另外还有不断优化天弘系列指数基金的构成,丰富和拓展基金的策略和交易方式,增加产品的收益增强策略,提高持有人的体验;深耕互联网用户的同时,努力拓展机构客户;充分发挥天弘系列指数基金覆盖广、低费率的优势,让它们成为智能投资、策略基金、FOF等产品的底层资产。
主动管理型产品仍是天弘短板
众所周知,2013年6月,余额宝的推出成就了如今的天弘,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天弘的规模开始持续大增。根据财汇数据,2013年上半年,天弘规模仅为136亿元,至2013年年末,这一数值已达1963亿元,半年之内增长超过10倍,规模越居第二位。2014年年末,天弘以5906亿元的规模超过华夏基金,成为最大公募基金公司。2015年,其规模继续增长,于年末以6434亿元稳居第一位,2016年继续上升到8450亿元。而截至今年年中,天弘基金的管理规模更是达到了1.5万亿。
余额宝带给天弘的并不仅仅是规模而已。财汇数据显示,2015年天弘基金的净利润为11.25亿元,这一数值与排名第一华夏的14.13亿元并没有太大差距。而2014年和2013年,天弘净利润分别只有6.32亿元和1.09亿元。然而尴尬的是,规模第一、利润可观的天弘并没有真正在普通投资者中打响品牌,最终原因还在权益类产品上。因为在基民眼里,“炒股的基金”才是真正的基金。
抛开被动指数型基金不说,天弘基金旗下目前共有18只主动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以今年以来截止到7月24日收盘看,在有可比数据的15只基金中,9只的净值回报都跑输同类均值。其中天弘鑫动力是最差的,今年以来单位净值仅增长了0.27%。
其实,天弘在加强互联网基因的同时,其投研短板也一直被业内所诟病。2011年5月,郭树强从华夏总助一职离任,同年8月31日出任天弘基金总经理。当时业内对其重塑天弘的投研还抱有很大期待,包括引进一些优秀基金经理,把权益类产品业绩做强。但是,后来看成效也并不明显。有业内人士表示,天弘基金的规模虽大,但其中货币基金占据了九成以上,真正的权益类产品,无论是规模和业绩上,都与“第一大基金公司”的名号相差甚远。
(:DF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