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靠货币基金“冲规模”的公募行业“潜规则”终于要划上一个休止符。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基金业人士处获悉,基金业协会将取消对于各家基金公司货币基金规模的披露和评价。
“从四季报开始,基金业协会只公布全市场货币基金总规模,各家评级机构对货基规模座次排名也不公布了,未来协会和评级机构统计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也会剔除货币基金的体量。”天相投顾投资研究中心负责人贾志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一方面,监管对于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愈发严格,另一方面,监管有意引导公募基金回归主动管理的本源,让基金公司更加专注在提升投研能力上。
货币基金体量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12月20日公布的数据,截止至11月30日,全市场共有347只货币基金,总规模高达6.8万亿,占基金总规模比例为59.65%,比10月末的6.68万亿增长了1227亿,这已经是今年货币基金规模连续10个月正增长。
在货币基金规模大涨的拉动下,公募基金总规模于今年6月末正式突破万亿大关,创下了行业规模的历史新高,在接下来数月也不断刷新纪录。
事实上,货币基金规模已持续两年高速增长,从2014年年底的1.96万亿攀升至目前的6.8万亿,3年时间规模翻了近3.5倍,也占据了公募基金规模的大半江山,倡导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行业陷入结构失衡的困境。
为何货币基金会异军突起?“各家公司股东考核、KPI考核,规模都是重要指标,银行寻找合作方也会把规模作为重要参考因素,每家基金公司在规模的比拼上都相当激烈。权益类产品又是长线的,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明显,货币基金容易上规模,也容易异化成年底冲规模的行业惯例。” 贾志表示。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连发“黑天鹅”事件,股票市场陷入“慢牛”周期,市场偏好固定收益类产品,货币基金因其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优势也成为市场追捧的品种。
流动性风险管理加码
货币基金规模的非理性增长也聚焦了监管的目光,一旦货币基金短时间遭遇集中赎回等极端现象,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言而喻。
2016年年底债券市场大幅调整,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行,机构投资者短期集中赎回,导致个别货币基金陷入流动性匮乏的窘境,这又加深了债券市场的波动,货币市场一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货币基金就是现金管理工具,在运作过程中对于流动性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各家基金公司为比拼收益,会存在加杠杆和久期错配的情况,这是潜在的风险。作为专业管理人,要提升的是主动管理能力,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这么高,是不正常的。”贾志表示。
今年10月正式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简称《流动性规定》)着重从三方面降低其流动性风险:针对客户集中度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对其会计核算方式、平均剩余期限与平均剩余存续期上限、流动性资产占比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针对货币基金所投金融工具进行限制,包括流动性资产占比、发行主体信用评级和投资主体集中度等方面;此外还有多条规定引导货币市场基金规模适度增长。
连续3个月无新增发货币基金
年末收官在即,今年不同于以往,年底以货币基金冲规模的乱象得到了遏制。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自9月以来至11月末,全市场货币基金暂无新发产品,12月以来仅有一只货基C类份额成立,即招商招财通,如果以完整的基金产品来衡量,今年第四季度无新成立的货币基金。而在去年第四季度,市场上共成立货基产品73只。其中,仅12月就有31只货基产品成立。
货基发行预冷,《流动性管理》新规的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加强了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管控,密切关注资金到期的安排情况,随时监控货币基金的安全指标。
今年10月以来,债市再次上演大跌行情。在短短一个多月的交易时间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了35BP,一度突破4%的历史高位,下行行情也令机构苦不堪言。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货币基金流动性普遍控制情况良好。
“各家基金公司在已有法规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严格的控制,我们观察到各家都很谨慎。通过季报也能看到,较过往年份,货币基金的久期、杠杆都有明显的下降。”一位货币基金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