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陷发展迷途:规模增长困局难破 核心人才外流

互联网

C2017-05-12基金周刊1版01s001

西部利得基金近期因投资运作、风控合规等环节违规操作遭受监管行政处罚一事迅速在基金圈发酵。在基金公司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监管重罚无疑给这家小型基金公司再度带来打击,纵观整个基金行业,中小型基金公司还存在规模增长乏力、员工离职率高企、投研能力不佳等问题,陷入僵化的体制怪圈,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加速洗牌淘汰。

规模增长困局难破

随着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各路机构跑马圈地,基金公司间行业竞争加剧,这也让本就在夹缝中求生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愈发举步维艰。市场基金份额占有比例呈现大公司独大,中小型基金公司边缘化的局面,诸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没能给股东方带来金钱效益,甚至因收益连年入不敷出而遭到大股东股权抛售。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基金行业两极分化格局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115家基金公司规模排名表中,排名规模前20的大型基金公司整体规模达到6.25万亿元,占公募市场总体规模的67.2%。与大型基金公司亮丽的规模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一季度,排名后20名的基金公司规模仅有278.16亿元。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不足大型基金公司一只基金产品规模。今年2月成立的国内公募史上最大体量债券型基金工银瑞信丰淳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首募规模为909.4亿份,规模超过一季度90家机构的资管总规模。

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排名靠后难以突围已经令公司忧虑备至,如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部分基金公司发展多年规模连连下挫,成为基金行业规模上的“差等生”。如多年规模垫底的华宸未来,在2014-2016年公司规模分别为0.62亿元、0.37亿元、0.18亿元,今年一季度,华宸未来规模缩水至0.17亿元。华润元大基金自2015年牛市结束后,规模出现大幅下滑,2016年底公司规模由39.76亿元缩水至24.47亿元,规模排名下滑12位至第98位。今年一季度末,华润元大基金规模缩水至22亿元,公司排名后退一位至99名。

“基金牌照放开这几年,银行、保险系基金公司迅速崛起,其他中小型基金公司逐渐沦为陪跑,甚至挣扎在生存线以下。另一方面,市场风格轮动,如今股债市难言好转,又没有什么新的投资机会,没有股东方的支持,中小型基金公司想实现弯道超车难上加难。”北京一家次新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经营多年规模迟迟没能有所突破,以规模为基础收取管理费为营业收入的模式导致公司收入有限,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对股东净利润贡献较小,甚至连年收益亏损,遭受股东方股权抛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最典型的就是成立已有六年的西部利得基金(原纽银梅隆西部基金),自成立起连续五年净利润亏损,2014年,西部利得原股东方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国际有限公司向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其持有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49%股权,西部利得基金变身内资基金公司。此外,金元顺安基金、国联安基金均因赚钱能力不足遭遇股东方抛弃。

核心人才外流

在资本混业经营的冲击下,基金行业打响人才争夺战,而人才竞争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在人才竞争战略上,中小型基金公司不具备建立国内一流投研人才的经济基础,薪资待遇也很难与大型基金公司雄厚的资本实力抗衡,造成大量的投研强将外流,核心人才缺失背后,上到公司经营战略部署、下到公司投研实力、产品业绩都将受到较大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离职率高企,流动性多高于行业平均成为基金行业常态。晨星网数据显示,规模排名靠后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德邦基金、太平基金、华宸未来资管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分别为1年、1年47天、1年131天。放眼全行业,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为2年160天,类似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这样的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都在三年以上。

中小型基金公司吸引人才能力不强,留住人才也并不容易。今年以来,多位总经理级别高管因个人原因出走,而其主要来自中小型基金公司。如宝盈基金总经理汪钦于今年1月因个人原因离职,接着海富通总经理刘颂于2月3日离职,2月13日,华润元大基金总经理林瑞源确认离职,后由孙晔伟接任。今年初,宝盈基金原明星经理彭敢、张小仁双双离职,3月28日,英大基金原一拖二基金经理张玮因个人原因出走。

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表示,中小型基金公司人才基础薄弱,投研强将出走,基金公司又没能立刻做好新人员补充,往往会通过一拖多的形式进行基金运作管理,部分基金经理甚至“跨界操刀”,管理自己不擅长的基金类型。

中小型基金公司公募业务开展难,通过公募业务做大公司规模更是难上加难。此前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由于没有净资本约束,费率相比券商和信托低很多,给了中小型基金公司发力通道业务的空间,通过通道业务做大公司规模成为新的突围路径,然而这背后聚集的风险隐患也逐渐爆发,如华宸未来资管就在发展前期大规模开展通道业务,不过由于公司风控能力不强、投资行为过于激进,导致多起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公募业务受到波及,基金业务全面停滞。

股东管理体制僵化

背靠大树好乘凉,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基金公司多是以银行系、保险系为主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借助股东方雄厚的资本实力、充足的渠道客户资源,银行系、保险系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对于其他没有股东优势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这种成长速度可望而不可及。

基金公司获股东鼎力扶持公募业务猛增在去年兴起的委外业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银行系基金公司兴业基金,凭借兴业增益五年定开债券基金、兴业14天理财债券型基金等委外定制基金产品的发行实现规模上的“大跃进”,数据显示,2016年兴业基金规模上涨586亿元,上涨幅度近80%,规模排名从2015年底的34位上涨至18位,名次上移16位。其次,中加基金去年内规模上涨239亿元至414亿元,上涨幅度为136.5%。

杨晓晴表示,“2016年成为了机构委外的大年,银行委外资金成为了各家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在资源争夺的过程中,有公司股东背景、具有天然渠道优势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凸显出了竞争优势,这是其他基金公司无法比拟的”。

“公募基金行业现在是‘银行系’公司独大,这其实是‘拼爹’游戏。我们公司大股东近年来对公司几乎没有任何的资源支持,在去年爆发的委外业务上,只有喝汤的份。”深圳一家次新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股东支持力度不够只会令中小型基金公司发展乏力,规模增速缓慢,股东方与高管层在公司运作治理、投资理念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会全面限制公司发展。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分析人士表示,“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性,由于股东方对公募基金行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很难给予有力支持,比如在公司推行股权激励制度上就需要股东方的大力支持,若不能得到首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管层也不得不退步”。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九泰基金、创金合信基金、永赢基金等在内的15家基金管理公司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制度,中欧基金、前海开源基金更是通过开展股权激励制度实现规模上的突围,不过目前来看,基金公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的数量在业内仍占比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