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601998) [股评]、民生银行(600016) [股评]和上海银行(601229)[股评]3家银行的资产“缩表”一直让业界放心不下。
其中:民生银行6月末总资产5.57万亿,较年初降了1458.63亿。中信银行6月末总资产5.33万亿,较年初下降3141.22亿。上海银行6月末总资产1.69万亿,较年初下降了454.47亿。
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环比降幅早已给出了部分答案;另外一部分原因,我们可以在半年报中找到。
上述表格可以清晰看到一个答案——“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的大幅下降。
一位分析师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主要对应银行的债券投资和非标资产,而两者的收缩效应,对银行缩表作用力更大。 同业资产剧降,但不足以缩表
一提3家银行为何“缩表”,同业资产剧降必然是第一印象。毕竟此前银监会发布数据早已给出预告,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较年初环比减少了1.8万亿。
半年报数据也印证了缩表银行同业资产的收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的“同业资产”为常规口径,仅包含“存放同业、拆入资金、买入返售”三个科目。
根据半年报的相应科目,上半年民生银行同业资产下降了1561.9亿。作为3家缩表银行中唯一确切阐明同业资产下降幅度的银行,民生官方表示同业资产下降了1544.18亿,之所以民生银行官方表示的同业资产会比半年报计算的总额少,是因为上述三个科目绝大部分都计入同业资产,但也有小部分资产不计入同业。
与此同时,受上半年贷款投放较多的影响,民生银行的贷垫款总额环比增加了2392.41亿。显然,同样作为资产端,贷垫款的增加额完全足以抵消掉同业资产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使该行总资产收缩。
与民生银行一样,上海银行上半年同业资产仅减少13.4亿,但贷垫款总额增加了431.07亿。对于该行,同业资产的缩水完全不是导致资产缩表的主因。
中信银行同业资产掉的比较多,有2981.53亿,而贷垫款只增加了1983.45亿;但该行缩表额度高达3141.22亿,单靠同业资产显然达不到此程度。
显然,对于3家缩表的银行而言,同业资产确实在剧降,但也不足以缩表。 应收款投资萎缩,才是主要杀手
除了同业资产,下降得更为扎眼的是 “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信银行该科目下降了2025.86亿,民生银行下降了1335.68亿,上海银行下降了946.4亿。应收款项类的下降幅度差不多与同业持平,其中上海银行远超同业的降幅。
“非标主要计入‘应收账款类投资’项下,这个项下基本都是其它银行或非银的资管产品,所以也可以看成同业投资。但它和短期资金往来为主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以及整改之后的买入返售不是一码事,一般不把它看做同业业务范畴。”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
通常而言,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是银行自营资金购买的各种资管及理财产品,其底层资产主要以银行理财、信贷类资产、票据类资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和发行的收益凭证,以及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债券为主。
比如:
中信银行将该科目下降归为“同业及他行理财类资产、信贷类资产和票据类资产下降”;
上海银行归为“各种资管计划及收益凭证的下降”;
民生银行更为细化,甚至阐明了该科目涉及的资产管理计划的降幅为1411.77亿,为应收款项类投资降幅的106%。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这至少可以判定上述银行非标资产和债券投资的萎缩。
正如在一季度就开始首启缩表进程的中信银行所言,主动压缩资产规模是为了降低资本消耗速度,从上述几项主要资产的变动情况,趋势可以看出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的路径——压非标,降同业,增加信贷投放,而这也符合银行回归主业与防风险的监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