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该基金的这次抛售并非获利了结,而是割肉甩卖,不考虑相关费用,亏损已达1704万元。 耗资近7.5亿元接手股份,却以低于受让时的价格进行抛售。
龙星化工(002442.SZ)近日在深交所披露,第三大股东长安基金已连续减持公司股份共4800万股,持股比例由11.35%骤降至1.35%。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该基金的这次抛售并非获利了结,而是割肉甩卖,不考虑相关费用,亏损已达1704万元。
中信建投营业部接盘
长安基金的这项减持分两次实施,时间是3月23日、28日,全部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完成。
减持均价分别为13.4元/股、13.3元/股,与该股当天的收盘价相当;每次的减持股份数量都是2400万股,占比恰好为5%。
很明显,如果一次只有一个接盘方接盘,必将触及红线,引发举牌。买卖双方似乎也深谙这项交易规则,因而,总有两个买家出现。
第一次接下2400万股股份的营业部分别位于佛山南海区南桂东路、广州体育东路,接盘数量为2352万股、48万股。
第二次接下2400万股股份的营业部则分别位于广州中山三路、广州体育东路,接盘数量也是2352万股、48万股。
细心的投资者应该发现,这些营业部全部来自中信建投;其中,广州体育东路营业部连续出现两次,每次只买48万股。
事实上,中山三路营业部也非首次现身。
3月9日,这家营业部就曾一口气承接了3位卖家卖出的龙星化工股份,股份数量合计824.94万股。
头一次买入824.94万股,第二次又买了2352万股,两次共计3176.94万股,约占龙星化工总股本的6.62%,显然超过了5%。
然而,近期龙星化工却未公告公司遭遇举牌,悟空投资化工研究员蔡晓生认为:“要么不是同一个买家,要么就是对方首次买进股份后,便迅速到二级市场进行了抛售。”
外界不免好奇,这些神秘买家到底是谁?问题很快就会有答案。
因为长安基金的这两次减持都发生在3月23日之后,在此期间,龙星化工的股价较为低迷;若接盘后次日便将股份予以抛售,这些买家几乎很难盈利。
投资者倒不如耐心等待龙星化工披露2017年一季度报,届时便可在公司股东名单中寻找蛛丝马迹。
上市公司曾计划卖壳
作为龙星化工的流通股股东,长安基金对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予以减持,不足为奇;蹊跷之处在于,他们的减持价格比当初买入的价格还低。
资料显示,该基金所持的这部分股份源自协议转让,股份总数为5447.2万股,单价13.71元/股,总价7.47亿元;协议签署时间为2016年3月,股份过户时间则是当年4月。
向他们出售股份的是刘江山、俞菊美;其中,刘江山一直是龙星化工的董事长、实际控制人;俞菊美则曾是副董事长。
对于受让股份的意图,长安基金曾在《权益变动报告书》中透露,仅是财务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2月,金鹰基金也从刘江山、俞菊美处合计受让了7262.94万股,占比为15.13%,成为第二大股东。上述交易的单价则为13.4元/股,总价9.73亿元,股份于2016年1月完成过户。
今年1月,金鹰基金同样将这部分股份予以抛售,抛售价格为14.36元/股,接盘方是渤海信托。
两家基金公司突然大手笔入股,选择的时点颇值得玩味;当时,龙星化工尚未披露2015年年报。
那一年,由于炭黑市场行情不佳,龙星化工不幸遭遇上市之后的首次亏损,亏损金额为8243.2万元,公司业绩已连续4年下滑。
另外,龙星化工还经历数项打击:因发行公司债券的成本过高,公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发行批文过期失效;2015年年中申请停牌筹划外延式并购,不幸失败;改而筹划定向增发,又于2015年底宣告终止。
为此,当时外界盛传龙星化工将被“卖壳”;包括副董事长俞菊美、总经理李学波、财务总监李英、董事会秘书江浩等,随后也悉数选择了辞职。
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及公司前景,江浩曾流露出一种极度悲观的态度;另一位内部人士则表示:“将会有新业务进来。”
然而,外界至今都没能等到这项重组,“就像找对象,也有谈崩的时候。”3月29日,公司相关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解释。
倒是他们的业绩似已否极泰来。在连续两个单季录得增长后,今年2月,龙星化工已预告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3085.32万元,同比增长137.43%;4月,公司将正式披露年报。
作为一种基金专户产品,长安基金、金鹰基金成立的两个资产管理计划存续期限仅为一年;很明显,他们已没有机会去分享上述业绩了。
(原标题:龙星化工业绩“还魂” 长安基金割肉出逃)
(:DF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