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些基金申购新股的规模在自身基金资产规模的数倍以上,基金君当时就懵逼了,这怎么可能,虽说现在打新中签率大幅下降,但一旦出现极端状况,这些基金该拿什么来填补规模的缺口呢?基金网下打新,曾经有过辉煌的收益,虽然在发行新规后打新收益率大幅下滑,但基金为获取无风险收益依然趋之若鹜,甚至出现违规打新情形。
据某个基金经理处得知,有些基金申购新股的规模在自身基金资产规模的数倍以上,笔者当时就懵逼了,这怎么可能,虽说现在打新中签率大幅下降,但一旦出现极端状况,这些基金该拿什么来填补规模的缺口呢?
答案是未知的,因为虽然这个现象存在,但目前仍未发生极端状况,不过笔者当然是希望小伙伴们擦亮双眼,从根本上杜绝这些“违规”的现象。
违规基金产品如下
为中签不遗余力
笔者是在翻阅江苏银行招募说明书时发现的问题,有多只基金以6.27元的价格顶格申购了8.08亿股,折合资金就是50.66亿元,当时基金君就在思考,到底有多少基金能够这么豪迈,动辄有超过50亿元的资产规模去打新。
不懂就要问,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询问了一个在基金公司的小基友,他不光解答了疑惑,表示50亿元只是参与打新配售,最后中签率肯定0.1%都不到,就是说500万就已经是很可怕的中签规模了,“基金公司只是出于为了获配更多的份额而尽可能多地申报资金”。
但是他也表示,他发现在这些公司中有着完全乱来的机构,“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有50亿元规模的,很多参与打新的基金甚至规模都在5000万元以下!”
笔者立马查询了数据,发现在江苏银行IPO中,至少有3只基金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财通价值动量、财通成长优选、财通多策略精选三只基金均顶格参与,对应资金规模达50.66亿元,但中报披露的数据,这三只基金6月底的资产规模分别仅分别为8.89亿元、9.36亿元、28.12亿元,也就是说,三只基金存在申报新股资金规模远超自身资产规模的违规情形。
其中财通价值动量和财通成长优选的规模偏离度分别达到惊人的470%和441%(规模偏离度即申报资金与规模之间的缺口与实际规模之间的系数比),这完全等于是指望空手套白狼啊。
根据公开募集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基金财产参与股票发行申购,不得出现单只基金所申报的金额超过该基金的总资产,单只基金所申报的股票数量超过拟发行股票公司本次发行股票的总量”。
那是不是说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基金如此激进的打新已经违反了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规定!
当然笔者还是好心的,给他们找了一些理由。
例如,江苏银行是在8月份IPO的,是不是存在2个月的时间基金规模出现了大规模净流入?流入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这些基金规模三季度以来变化不大,那违规打新的嫌疑将坐实
在笔者的小基友看来,由于新规改变了打新的申报机制,原先打新是先缴款机制,这样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而现在,基金公司正是抓住了这样的规则漏洞,本质上依然算是违规。
多基金出现违规
笔者随后又翻开近期发行的几只大盘股,由于大盘股IPO的规模一向较大,基金在参与打新中也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建信基金也同样出现了例如财通似的的大规模“违规”现象,在贵阳银行的IPO中,年中资产规模仅5.7亿元的建信优势动力顶格申报了29.72亿元,规模偏离度高达421%。
此外,建信旗下建信稳健回报、建信回报、建信鑫安回报和建信鑫丰回报则均在三角轮胎的IPO中顶格申报30.9亿元,但四只基金年中规模则分别仅为12.91亿元、13.26亿元、15.64亿元和21.05亿元,前三只基金规模偏离度均在1倍左右。
违规也能一起?笔者询问了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合规部门,其认为本质上来看这样的行为确实违反了基金管理条例,而市场参与打新的数百只基金中仅有个别几只基金出现问题则多半原因在基金公司风控上,毕竟这样的行为如果合规部门注意到的话完全可以避免。
那为什么监管层没有注意到呢?
好吧,看来是笔者太忧心了,说不定监管层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就等雷霆一击了。
不过上述基金经理也指出,按道理来说风控部门应该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托管行和主承销商也会注意到这一问题,“基金打新资金最大的利用效率也仅为100%,绝不可能超过。”
江苏银行发行公告中特别提醒,“有效报价投资者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公告的规定进行网下申购,并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述基金违规申报打新居然通过了主承销商、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合规部门多个环节,并被确认为有效报价,暴露出当前基金网下打新的一些乱象。但基金君也注意到,大部分基金申报新股对应的资金规模都没有超过自身资产规模,说明他们还是较好地执行了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强制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