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逆势”样本:百亿主动管理锻造术

采编

【基金子公司“逆势”样本:百亿主动管理锻造术】距离基金子公司调控新政正式降临尚为期不远,但在行业内的一片哀嚎声中,亦有个别机构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趋势。距离基金子公司调控新政正式降临尚为期不远,但在行业内的一片哀嚎声中,亦有个别机构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作为中邮基金与光大控股共同设立的专户子公司——首誉光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首誉光控)所发行的超过百亿规模的类承诺制主动管理型产品——光控中国不动产机会基金(下称不动产机会基金)的第三期日前已完成大部分的资金募集。10月20日,该产品在光大控股投资年会上完成了发布。

记者了解到,机会基金是由首誉光控和光大安石合作发起的投向多个项目的长期基金产品,目前已合作的规模约140亿元,而在三期基金全部到位后,其总规模预计将达170亿元。

过去,百亿级的基金子公司专户项目常见于通道业务,而出现于主动管理类业务时却较为鲜见;行业严冬将至下,首誉光控的“逆势”之举无疑也引发了业内关注和好奇。

对此,首誉光控总经理王毅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详细解剖了这个逆袭的百亿主动管理项目。

专注地产领域

《21世纪》:首誉光控的不动产机会基金已经达到百亿量级,作为一家基金子公司,将如此规模基金专注于地产主动管理这样一个特定领域的产品,这在业内并不多见,能否介绍下是如何实现的?

王毅喆:能够设立如此规模的类承诺制地产基金,主要基于首誉光控与光大安石这些年在地产领域的积累和经验。首誉光控目前累积管理规模就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地产板块很大程度也受益于与光大安石的合作,并且采用了较为完善的风控机制和人员配置。

《21世纪》:不动产机会基金这个产品很有意思,它是不确定投向和没有预期收益率安排的,但市场中多数地产类信托项目仍然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如今这种做法已被新的私募规则和八条底线所禁止,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毅喆:中国金融市场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基于资产管理人本身隐性担保并付出高收益代价的道路, 但在经济环境越发复杂,国内机构对于资产判断、分析和运营能力逐步提升到一定阶段时,基于资产管理本身运营能力而并非隐性担保能力的投资将逐渐成为主流。首誉光控与光大安石的不动产机会基金只是这个领域走在最前面的一批机构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21世纪》:从首誉光控的经验看,如果没有预期收益率,在销售时如何与含预期收益的产品竞争?

王毅喆: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首誉光控的类承诺制基金一直投资于稳健资产,从投资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方面上实际已经超过了很多市场中的预期收益率产品。因为有这些过往的投资经历,投资人开始选择并接受首誉光控的资产配置运营。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基于信用的金融资产发生违约,而此时很多的隐性担保已经无法产生功效而造成投资人损失,因此投资人会更多将对资产管理人选择角度放在了资产管理能力和过往投资经历上。

《21世纪》:对于地产项目来说,在基金设立时并不确定投向的形式进行分散投资,这样的交易结构和产品设计的考虑是什么?

王毅喆:一方面,有效的分散投资永远都是分散风险的正确做法。另一方面,采取类承诺制的基金制度而并非针对单体项目的投资,则给了资产管理人更加灵活的资产配置空间,通过投资于不同期限、不同标的的资产,资产管理人经常能够抓住很多在单体投资上难以抓住的市场机会,实现非常好的业绩。

主动管理的逆袭

《21世纪》:此次证监会实施的基金子公司的新政,行业普遍认为影响较大,但从机会基金这个产品看,首誉光控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背后的逻辑怎么解释?

王毅喆:最近基金子公司行业被看空,更多是因为金融同业只看到了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上的兴起与受限,而实际上一些基金子公司很早便将重心转向于主动管理业务。

首誉光控是一开始便将绝大部分的核心业务与核心能力放在主动管理业务上,尤其是地产业务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过硬的专业投资和资产配置能力,不但没有因行业管控影响到主动管理业务的发展,还借助机遇更加专注了本身能力的提升。这一结果实际上正是首誉光控不依赖牌照红利而发展资产管理与配置能力策略的初衷。

《21世纪》:由于主动管理类项目较多,从首誉光控的经验看,能够给基金子公司的提供哪些可供参考的转型策略?

王毅喆:谈不上建议,因为首誉光控也只是在这个新兴行业里边新兴的一员,但是我们坚信能够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资产管理业务的增长和突破,而不只是借助行业和政策红利趋势套利,坚持这一策略并加强自身能力永远都会有它的成长空间。牌照红利总会逐渐失去它的套利空间,最后大家比拼的仍然是过硬的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