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FOF谍报:首个全系列内部FOF产品线曝光!

采编

【公募FOF谍报:首个全系列内部FOF产品线曝光!】上周五,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以下简称《FOF指引》),早有筹备的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申报首批FOF产品。上周五,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以下简称《FOF指引》),早有筹备的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申报首批FOF产品。据了解,由于指引进一步明确内部FOF不得双重收费,与之前业内预测的一致,内部FOF成为首批申报产品的主流。不过,尽管费率规则尚不明确,仍有基金公司将外部FOF作为主要产品方向。

在FOF的产品线方面,有大公司已经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建立了风险从低到高的全方位内部FOF产品线,并辅以指数型外部FOF产品;小公司则谋求以“一招鲜”制胜,或专注内部债券FOF,或加班加点上报全市场FOF.

大公司全方位布局内部FOF产品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已经专门为FOF业务成立了多元资产管理部,并按从低到高的风险特征,开发出了全方位的内部FOF产品线。

其中,低风险的绝对收益FOF采用绝对收益投资策略,以多资产、多策略的基金组合创造稳定投资回报,主要投资于货基、主动债基、主动混合股基,ETF与LOF等被动交易基金,存续期内浮动亏损、回撤均不超过1%或2%,预计年化收益3.2%~5%。

低风险的CPPI保本FOF采取CPPI策略保护本金安全,以风险预算为限配置风险资产,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超额收益,主要投资于货基、主动债基,ETF、LOF以及分级基金等被动交易基金,保本期内浮动亏损不超过3%,保本期末本金安全,预计年化收益3.5%~7%。

中高风险的多资产轮动FOF采取CPPI策略保护本金安全,以风险预算为限配置风险资产,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超额收益,主要投资于ETF、LOF以及分级基金等被动交易基金,存续期内浮动亏损、最大回撤不超过10%,预计收益5%~12%。

高风险的A股大小盘/行业轮动FOF通过基本面与量化指标的研判,择时配置大小盘风格以及A股行业基金,挖掘A股的结构性收益,主要投资于主动型行业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等被动交易基金,存续期内浮动亏损、最大回撤不超过20%,预计收益8%~15%。

该公司有关人士称,已经上报了首批FOF产品,今后也会考虑选一些指数型或者稀缺品种做外部FOF产品。

小公司专注内部债券FOF或全市场FOF

和大公司全面的FOF产品线不同,小公司往往采用则谋求以“一招鲜”制胜,或专注内部债券FOF,或加班加点上报全市场FOF.

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高管称,FOF开闸后公司将重点考虑推出债券类FOF,一方面是该公司权益类产品线不够丰富、权益主动管理能力不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有接触的银行委外资金对债券等固收类FOF更感兴趣。

深圳另一家基金公司有关人士则表示,当前筹备的面对全市场投资的FOF产品即将报监管部门审批,随着公司公募产品线在各大类资产类别中的逐渐丰富,未来也会考虑发行内部FOF产品。据悉,该公司也已经成立了独立的FOF部门,拟任公募FOF基金经理以及相关的投研团队和支持人员都已经到位。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尽管对外部FOF的费率规则尚不明确,但参考国内私募中普遍存在的外部FOF和成熟市场的外部FOF运营方式,外部FOF在FOF层面适当收取管理费也是对其资产配置能力的合理定价。小公司受制于产品线不丰富,尽管面临外部FOF费率不明确和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大多也只能先发展外部FOF.

收费模式尚不明确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绝大多数主流私募FOF管理者采取了母基金不收费的模式,而是通过与子基金分取费用来获得收益。例如,通常情况下,投资的权益类子基金管理费收取1.5%左右,后端业绩提成20%左右,然后由FOF管理人向子基金管理者按照一定比例分得。

多位公募人士表示,这一模式在公募中很难行得通,因为FOF母基金管理人与其投资的子基金管理人谈费用提成,涉嫌利益输送,也不适应公募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关报告显示,国外产品线完整的大型对冲基金大多采用“内部管理人+内部基金”模式,该模式可以将费用降到最低,如Vanguard、Fidelity、T.Rowe Price的FOF都采取零收费模式。该模式还可以引入外部管理人,变成“第三方管理人+内部基金”模式,如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旗下有FOF采用该模式,收取0.225%至0.475%的年管理费,零售份额收取0.25%至1%的销售服务费,子基金统一收取0.77%年管理费。而对于拥有成熟优质客户基础的机构可以选择“内部管理人+全市场基金”模式,如大都会人寿保险旗下的John Hancock担任FOF投资顾问,收取0.5%的管理服务费,子基金收取0.75%~0.92%的管理费。也可引入外部管理人,成为“第三方管理人+全市场基金”模式,但这个模式只适合渠道非常强势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