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一家内地小有规模的私募基金经理,投资人已把部分资产配置到海外了,愿意让他继续打理。其打算在香港发展资管业务的同时,面对陌生的监管环境却非常茫然。”东英金融集团总裁张高波,在北大汇丰全球资产配置论坛上表示,目前香港资管市场,无论是发行人还是投资者,超过半数来自内地。
一些内地基金经理认为,要想在中国资管行业扬名立万,不可能放弃香港市场。但对于当前想“赴港”设立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人而言,还存在包括准入门槛、相关法规、运营成本等考验。
在港设基金公司门槛高昂
“香港持有资产管理牌照的公司数目,从2010年底798家,增至2015年末的1135家,这是获得批准的牌照数目,还有成千上万未获批准和准备申请的。” 张高波指出,虽然海外基金的设立日益火爆,但要独立在海外设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是创办一家受监管的金融公司绝非易事。
除了包括至少要两名持牌负责人,要有基本的辅助人员,还要自己去面对交易商、托管行、清算所、审计机构、监管机构等等硬性指标外,还有后续不菲的运营成本。“没有800万港币难以开业,接下来维持最小规模运作,每年至少需要500-600万港币的运营费用。还要面对托管等机构不愿提供服务或收费昂贵等一系列问题。” 张高波称。
据张高波透露,一位内有些知名度的外资大行基金经理,想利用资本大潮转移的机会,创办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但当其真正着手筹备的时候,才发现运营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有偶天壤之别。
“作基金经理,只要专注投资即可,其他所有烦心事比如估值、交易、清算、认购、赎回、合规审查、出具各种报告甚至包括房租、水电等等,都有其他人打理。然而,一旦自己创业筹备基金公司,所有事情都要自己面对。而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可爱的基金经理,大部分不擅长或不愿意面对投资以外的琐事。” 张高波称。
市场变化带来挑战和机会
在港设立基金公司缘何成为香饽饽?一方面,过去二三十年,由于大中华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海外培育了大量的与中国相关的基金经理。这些大部分供职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基金经理,在金融危机后,外资机构收缩规模,让众多基金经理感到上升空间有限。在万众创业大潮的推动之下,上述基金经理纷纷离职,创办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
另一方面,国内大量的私募基金经理在积累了相当的投资者基础和投资经验后,也开始把触角伸到了香港,旨在帮助中国人投资海外、或帮助已经出境的中国资金再通过QFII、RQFII或沪港通投回大陆、或在港投资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
“希望在香港积累具公信力的业绩证明,进而争取管理全世界的钱,在全世界投资。” 张高波认为,很多海外大型投资机构,都是先从管理国内人资金在国内投资,进而管理国内人资金在海外投资,最后才管全世界人的钱在全世界投资。
实际上,过去三十年形成的金融格局近来发生了重大的乾坤挪移。中国不知不觉间从一个资本的引进国变成了对外投资大国。投资形式也从外管局单一的购买美国国债,延伸至包括大国企的海外大并购、到小老板们的海外作坊、从长线直接投资到短炒的金融投资,到QDII、沪港通等等。
在张高波看来,这一资本转向背后有不可逆转的巨大推力。“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大国,多年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储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原料和市场必然依赖海外。企业大到一定规模,也必然向全球寻求技术、品牌和市场。” 张高波表示,最近一两年又增加了两个重要的推力。一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因为估值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购买海外低市盈率资产的强烈冲动。二是中国的证券投资者在A股行情震荡、人民币预期贬值、分散风险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了全球配置资产的强烈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