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闹剧:险资“买而不举” 赴港买险高烧

互联网

用“逆势增长”来形容保险业2016年这一年的概况并不为过!

当其他金融机构因经济减速而愁容满面时,保险业却凭借“保费+投资”双轮驱动,总资产将接近15万亿元的新高度。

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下,资产如何配置就成了棘手的问题。2016年,险资大踏步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但因个别激进投资者的搅局而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创新方面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保费破3万亿

各路资本抢滩

总资产1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今年末,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近几年,特别是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以来,保险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12月13日中国保监会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肯定了保险行业改革发展后实现的新突破。

据项俊波介绍,成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保险产品费率改革、资金运用、市场准入退出等三大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使得保险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预计今年保费收入将跨越3万亿元大关,保险业总资产将接近15万亿元;第二,保险业在“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偿二代政策颁布实施后,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更加健全。

在此背景下,各路资本纷纷进军抢食盛宴。根据保监会网站数据,保监会今年共批筹了至少17家保险公司,包括6家寿险、1家财险、3家相互保险、2家再保险、2家资产管理、1家科技保险、2家健康险。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仍有约200家公司排队静候新牌照,许多背景是房地产、互联网、医药和化工的上市公司也拟发起或参与设立保险公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保险业的增长又会让银行业和证券业眼红了,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从前三季度看,寿险增长尤其醒目,养老险、健康险独领风骚。万能险表现特别引人注目的同时,也引发了质疑,加之在股市投资中少数公司的疯狂举牌,短进短出,引起众怒,受到各方指责。”

全面拥抱偿二代

中小险企忙增资

2016年,保险业全面实行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下称“偿二代”),实行“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综合风险评级制度。

在“偿二代”这个全球最先进的保险风控体系下,中小险企很紧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底,共有42家险企实施了增资,其中多数是中小保险公司。其中,信泰人寿、天安人寿、天安财险、利安人寿、君康人寿、华海财险6家公司增资2次;珠江人寿增资次数最多,达3次,其累计增资次数为7次。增资后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的公司仅有4家,28家保险公司增资后注册资本不足50亿元,4家公司增资后注册资本不到10亿元。

一位财险公司高管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偿二代体系今年对险企影响较大,该政策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设置了红线,险企必须分别达到50%和100%才算达标。这一政策加剧了险企优胜劣汰的速度,未来两年内,“偿二代”将使得那些资本充足率不高的企业继续承压,一旦出现风险敞口,就必须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新股东。

此外,近期监管层有意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而股东更迭又会对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新增了不确定性。再加上中短存续人身险产品新政的实施,不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都出现下滑。

险资疯狂“买买买”

监管纠偏激进投资

从旷日持久的“宝万之争”,到恒大人寿的“买而不举”,再到前海人寿与南玻A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一年,保险资金频繁举牌,被外界冠上了“野蛮人”、“妖精”等恶名。

其中,七大保险系举牌最为活跃:恒大系、宝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阳光保险系、国华人寿系和华夏人寿系。

临近年底,资本市场的“坏孩子”遭遇监管层“敲打”,前海人寿万能险遭叫停,恒大人寿被暂停委托股票投资。项俊波在12月13日的专项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保险姓保,保监姓监”。

一位保险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风暴还会持续,预计后期会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则。”

不过,该保险人士指出,险资举牌只是个别激进公司的行为,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显然不合适。目前最具争议的就是把险资投资股市的资金比例降下来。可仔细思考,去年为了救市,保监会把投资股权的资金比例从30%提高到40%,个股持股比例从5%提高到10%。一年后,这些曾经的“救市者”却成了市场的“野蛮人”,险资也成了监管层严重的“坏孩子”。

庹国柱也强调,举牌只是行业内个别企业的激进行为。监管层明确了保障是保险业的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只要坚持本末不倒置,引导保险企业长期、稳健以及进行价值投资,对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都会起到有效作用。

赴港买险高烧不退

国内产品创新缓慢

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的热潮还在发酵。

“在美联储12月加息靴子落地后,排队买保险的人又多了,最近这几天我们团队至少接单200多份,排队缴费认证的时间平均3小时,索性还有不到半个月时间了,忙完这阵子我们也想休息了。”一位港险代理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香港保险到底好在哪儿?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羊群效应”。从产品价格看,内地人身险预定利率普遍在3.5%至4%之间,而香港则为4%至5%,有明显诱惑力。此外,人民币大幅贬值,香港的美元计价产品有规避风险和保值的作用。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购买香港保险达到489亿港元,贡献率近四成。

今年年内保监会已多次下发风险提示,点名香港保单存在的风险。而银联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购买具有资本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之后,银联卡境外保险交易已由10月的80.6亿元降至11月的3000万元,下降幅度超99%。

但赴港买保险的热情或很难彻底浇灭。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赵雷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对媒体表示,香港保险之所以“高烧不退”,与我国保险行业创新缓慢有关,产品设计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导致吸引力下滑。

互联网保险猛增

背后深藏很多“坑”

互联网保险迎来井喷式增长。

中保协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互联网保费规模增长约69倍,占保险业总保费的比重由0.2%攀升至9.2%。而2015年保险业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为2234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1375亿元,同比增幅达160%,保费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20倍。

互联网保险也成为资本追逐的重点,截至2016年7月末,15家互联网保险创企共发生16起融资事件,其中,慧择、大特保均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预计今年总体的融资数量有望超过2015年的29起。

然而,火爆背后,也暗藏较大风险。保监会前副主席周延礼就曾指出,互联网保险行业中的非法经营是最大的风险隐患,一些未取得保险经营资质的机构假借保险之名销售保险产品,有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资。

截至2016年11月,有22家投资机构进入网络互助领域,公开数据显示现有超过120家网络互助平台,总注册会员超过1000万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有的机构在互联网上推出互助计划,虽然避开了保险概念,但所推出的产品与保险属性很相似,但是均属于无保险经营资质。如果平台不具备相应风险控制能力,容易诱发金融风险,损害消费者权益。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