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基金行业今年来最受机构和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绝对榜上有名。上周五(10月21日),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了关于FOF基金经理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将其推到聚光灯下。事实上,从9月证监会发布并实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以来,FOF一度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架势,因此也不乏有FOF产品读秒、抢报第一单的声音出现。本次通知进一步明确了FOF基金经理任职条件、注册登记管理和考试大纲更新说明等细节,多位接受理财不二牛采访的基金公司人士均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将会加速第一只FOF产品出现的进程”,“确实可以起到推进进度的作用,不像以前完全不能做”。
理财不二牛通过广泛的摸底后,独家得到的消息是:各位想买公募FOF的投资者,钱包可能还要捂一捂,因为第一批产品发布也许要等到明年第一季度。那么,各家基金公司自身筹备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在筹备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又打算如何解决?机构和投资者该对FOF基金有一个怎样的预期?理财不二牛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本周协会将开展重要培训
理财不二牛仔细阅读了本次协会发布的通知,下面就给大家划个重点。首先,申请FOF基金经理注册的人员要具备以下六项条件: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具有3年以上在金融行业从事证券投资、证券研究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研究评价或分析经历,且最近1年从事上述有关工作;没有《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和基金从业人员的情形;具备良好的诚信记录及职业操守,且最近3年没有受到证券、银行、保险等行业的监管部门及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通过协会组织的基金经理证券投资法律知识考试(FOF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理财不二牛,FOF基金经理任职资格细则的明确是件好事,不过还有很多内容,例如考试要求等需要细化,报名也需要时间。
其次,除ETF联接基金外,FOF基金经理不得与其他类型基金的基金经理相互兼任。事实上,9月23日发布的指引里就提到公募FOF基金经理“不能担任其他基金的基金经理”,公募和专户的基金经理本身也要隔离,这意味着FOF和其他两个职能部门都需要区隔开来。“在基金公司本身的组织架构内要做一个隔离,这对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性改变”,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评价。再次,10月24日起,机构可以在人员系统中办理FOF的基金经理考试预约、注册和变更等相关事宜。另一位沪上公募基金公司人士预估,应该会有不少想在第一批推出产品的公司鼓励投资人员去报名参与该考试,“因为必须要通过这个考试才能去上报公募产品,很有可能会加速第一批或第一只公募FOF的推出”。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不约而同地直言,之前觉得年内能出来细则就不错了,“现在看来协会动作还是挺快的”。本月26、27日,协会还将在北京组织一场关于FOF的权威培训。上述沪上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可能会针对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和后台估值系统的准备情况做一些指导。不过,刚推出细则就开展培训,估计是看如果大家准备得好的话,希望年内有一批能够报材料的公司出现。”
有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告诉理财不二牛,“管理层还在考虑应该把FOF归属到哪个审批通道。目前上报公募产品有两个通道,一个是简易程序,一个是常规程序。如果是简易程序,20个工作日加上一次反馈,两三个月差不多可以出来产品;如果是常规程序则需要6个月,还需要一些审批答辩,进程相对较慢或不可控一些。因此,走简易通道的话,明年一季度可能就会有产品出来,走常规通道可能要等到下半年。”但尚不清楚针对FOF是否会有更快的绿色通道。
“备战”态度迥异
在采访过程中理财不二牛了解到,各家基金公司对公募FOF的筹备情况也大不相同,甚至可以称得上两极分化。
首先来看看大型基金公司的表现。上周,华夏基金和罗素投资集团宣布进行排他的战略合作,共同布局FOF市场。理财不二牛在协会官网上也看到,罗素投资正是本周这场FOF培训的两大师资之一,可见此次战略合作的分量。事实上,华夏基金对FOF的重视程度无需多言,其给理财不二牛的回复中也表示“华夏基金非常重视FOF业务,已经专门成立了资产配置部门”。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之前华夏基金密集发行了不少被动指数型和ETF基金,可能也是在为了FOF丰富自己的投资工具。
与此类似的还有嘉实基金。2012年底,嘉实基金推出了定制账户管理的服务,就是为投资者搭配基金投资组合。虽然该项服务此前是在基金子公司以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为平台完成的,但不少业内人士将其视为一次FOF的尝试,一位基金公司产品经理甚至表示:“这就是FOF的一个高阶版,因为他们把管理费转换为服务费,就已经超越了普通基金产品的概念。”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在通过专户进行公募FOF策略的孵化。上述产品经理就透露:“我们专户产品也是按照最新的公募FOF指引去做的,尽量和这个看齐。等到有一定历史业绩积累、比较成熟时再去跟银行等渠道路演、营销,银行同意的话可能会复制到一个公募产品上。”
除此之外,这些大型基金公司对FOF人才也是早就开始了热火朝天地“招兵买马”。鹏华基金此前在官网贴出了招聘两位FOF基金经理的信息,兴业基金更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接连公布了FOF研究员/助理、权益FOF投资经理/助理和债券FOF投资经理/助理的招聘信息,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
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对FOF的企图心也不容小视。理财不二牛在大成基金的一份营销材料上看到,其宣称“致力于成为大资产配置的领跑者”。不过上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指出,中小型基金公司即使有意图做这项业务,“也要看大基金公司怎么动再说,它们是风向标”。
当然,也不是所有基金公司对FOF业务都抱持积极的态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就对理财不二牛坦言,该公司FOF进度一般:“目前主要人员只有一个,在基金公司里属于落后的了。人员还在配置,我们主要精力目前还是在发委外产品上。”
上述沪上基金公司人士对此表示,各家公司战略意图、侧重不一样,有的可能看重短期规模,有的更看重未来业务。“现在有好几家公募基金连组织架构、人员制度这些配套都做好了,但真正能往上报材料的还不多。不过,对于另外一些基金公司,尤其是一些银行系基金来说,有规模庞大的委外业务已经足够了,所以对FOF不会那么积极。”
基金公司详解FOF筹备难点
尽管目前多家基金公司对FOF筹备的热情高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具体问题。
首当其冲的困难来自FOF相关人才的短缺。虽然基金公司从年初至今就没有停止过对FOF人才的招募,但依然掩盖不了这一短板。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内FOF业务是从零开始起步,用上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的话来说就是“目前市场上所有人都是零经验,招人确实比较难”。另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市场人士也告诉理财不二牛,该公司有研究资产配置的人员,不过也确实不太好招FOF相关研究员。
其次,是国内FOF被诟病已久的调研问题。公募FOF产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前者是指其所投资的公募基金集中于本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外部FOF顾名思义是以其他基金公司产品为标的发行的FOF基金产品,调研上的难题主要就集中在外部FOF上。
济安金信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直言,目前基金公司普遍计划发行内部FOF,“因为发外部FOF需要去别的公司调研,这中间的协调其实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由于人才缺乏、调研有难度等原因,引出了公募FOF的第三个难题: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不少基金公司目前的筹划就是以量化产品为主。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我们对外部依赖相对较弱,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去评价。”上述基金公司产品经理也表示,在目前不太了解其他公司风格的情况下,会以被动产品为主。一方面不太会受基金经理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费率也比较低。不过他同时坦承,这“肯定不是最优选择”。
“在标的选择上,自己就是一个买方,自家数据库可能都不全,对外部的基金了解比较少,信息只能通过比较滞后的定期报告去获得,这就有可能使判断出现比较大的误差。因此,现在我们的策略都是选择纯beta收益(相对收益)的,丧失了主动管理的收益。最优选择是找到那个能提供这类资产配置方向、符合投资者要求且能提供alpha收益(绝对收益)的产品,这其实是一个交易选择上所处的困境。”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净值公布时间不同、双重管理费如何克服、系统改造工作量大等,都是基金公司在筹备FOF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或许仍需监管部门出台更多指导来进行明确。在基金行业观察人士看来,市场整体意识的缺乏、投资者本身的投资观念没有发生转变这个问题被普遍忽视了,它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对理财不二牛表达了他的忧虑:“FOF要发挥的作用是资产配置、二次平缓风险,追求更长期的投资效率提升,它其实是没办法给投资者带来更超额的回报的。现在的市场预期已经给投资者放了一颗卫星,但真正的运作未必会这么完美,甚至可能出现投资失败,那时对FOF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
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针对缺乏研究人员和调研困难的问题,刘亦千指出,现在公募基金有3000多只,其投资运作模式都是标准化、一致的,区别主要在于团队建设和投资能力。“基于这种模式,FOF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借助第三方基金研究机构来实现对市场的覆盖研究,根本不需要自己构建这么大的团队去做研究,这是得不偿失的。”
他的话得到了上述基金公司产品经理的认同。该人士表示,包括其公司在内的不少基金公司正在寻求和市场第三方进行合作,例如基金评价机构,但目前市面上持牌的卖方对其投顾身份还是非常谨慎的。
“就是说他们只能提供数据支持,不能做投顾。尤其境内公募产品是不允许有投顾的,法律身份上还存在问题,所以目前只能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初期肯定不会这么做。”
在收费和系统改造问题上,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告诉理财不二牛,现在有银行已经“动起来了”,在进行系统改造的测试。“大银行是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未来FOF市场容量和空间非常可观,即便是不许双重收费,只收一次的话也可以起到资金蓄水池的效果,FOF规模的增加也会对银行托管的基金规模有提升作用。”
然而,对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估值这些具体问题,还要等待协会进一步细化,或许在本周的培训后会得出一些讨论结果。
最后,对于市场教育和投资者意识的纠正,刘亦千表示,大家对FOF的预期不要过高:“它更多地是提升长期的投资效率、回避短期的单一资产风险,无法在提供超额回报的同时还能给你回避亏损的可能,所以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