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的这句“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成立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基金经理与基金数量平衡,经理精力够用的理想状态。受限于数据库的信息,这里使用的数据是全部基金类型数量而非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数量,这就要对上表中的公司进行分类。
基金业有句话叫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这不,最近股市低迷,基金公司又开始嗷嗷叫了。 “客官,别走啊。” “客官,买点基金吧。” “客官,现在买基金,正是最佳投资时机噢!”
菜导想说的是,买基金又不是买菜。菜是日常消耗品,我吃完了再买,吃不完买了也可以屯着。 但是基金不一样啊,基金是需要注入人脑智慧的投资品,买的是专业服务。 现在基金公司有两个现象:一是不停地发新基,规模在2亿元甚至更低的迷你基扎堆,然而很少有基金清盘。二是公募基金人才缺乏,培养新人的速度跟不上公司扩张的节奏。 于是矛盾就来了,这不断诞生的新基金,谁来管啊?这些新基金,难道不是在稀释我们所购买的智慧服务含金量吗?
菜导以为,不断发行新基金,至少有以下几点坏处:
1、对老基金的持有者不公平。经理接管了新基金,必然要将精力分散到更多基金上,无形中降低了对老基金的专注度。2、对新基金投资者忽悠成分多。利用老基金的业绩来忽悠新基金投资者,然而基民们满怀期待投入后,往往会发现期望越高,失望越高。
因此,基金业的这句“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成立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基金经理与基金数量平衡,经理精力够用的理想状态。 “好发不好做”这句话也值得玩味。 在牛市下赚钱情绪狂热,基金公司只需顺应或者轻轻煽动一下,基民们就会乖乖把钱掏出来。然而牛市多泡沫,那些在牛市里成立的基金大多变身接盘侠。那些首募轻松的基金,业绩大多不轻松。 比如易方达新常态灵活配置混合(001184),去年四月底成立,首募规模高达146亿元,绝对是航空母舰级的基金。可是,基金净值在去年六月跌破1元发行价后一蹶不振、一路向下,现在也只有五毛钱左右。 这只基金当时能够募集到百亿元,跟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有关。菜导看了一下,去年下半年至今,管理该基的两名经理都没有再发过新基。不过他们目前手上的基金业绩也确实有点烂,这业绩要忽悠基民买新基难度也比较大。 这有点像竭泽而渔的故事。今年大把捞鱼,而来年无鱼。既然明知这是个恶性循环,基金公司为什么还要不断发行新基呢? 菜导猜想,大约是因为新基比老基更能制造噱头,更易宣传,也就更容易吸金吧!
哪些基金公司正在用最低成本吸金?
菜导整理了一份基金公司人均管理基金数的清单,想给大家提供的参考是:看看哪些基金公司正在用最少的人手赚最多的钱。 这样的公司,不能说它绝对是不好的,业绩也不一定是最差的,但至少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下面是人均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前20家基金公司:
1、一些基金公司非常迷你,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已被菜导剔除。2、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产品数量是将不同份额分开计算的。3、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是所有基金类型中最难做的,比如主动股票型、主动偏股混合型等等,这也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焦点数据。
然而,受限于数据库的信息,这里使用的数据是全部基金类型数量而非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数量,这就要对上表中的公司进行分类。
第一类公司,虽然从表面上看人均管理数偏高,不过他们主要发行的是风险偏低的产品,比如债券基金、货币型基金。或是被动管理型的指数基金,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对基金经理的要求也较低。 比如排在第一的鑫元基金,它的旗下产品主要是债券型、货币型和分级基金。仅有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又比如天弘基金,旗下有大量指数基金。
2
第二类公司,规模也很小,但又很积极地发行主动型产品。于是重担往往压在少数几个人身上。比如排在第二的万家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监莫海波一人旗下就有七只主动型基金。
3
第三类公司,规模中等偏上,野心比规模更大。上表中大部分公司都属于这类的。菜友们自己看吧~~良心公司在哪里?
再来贴一张人均管理数最少的20家公司名单。
这类公司是否就是不为追求一时利润、盲目发基的良心公司呢?也不尽然。有些公司本身实力就弱,自然也就发的少了。 不过那些知名度比较高而人均管理基金较少的公司,良心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比如兴业全球基金,14名经理旗下20只基金,人均管理数仅为1.43,它的海通评级为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