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FOF隐忧:大公司摩拳擦掌 小公司恐只能喝汤

采编

【公募FOF隐忧:大公司摩拳擦掌 小公司恐只能喝汤】FOF指引征求意见稿下发已两月有余,各大基金公司也在摩拳擦掌布局首只公募FOF,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公开表示已经筹备FOF产品的基金公司中,多数选择了以做内部FOF为主,然而基金公司的这种选择也受到了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认为内部FOF发展前景不佳。(北京商报)FOF指引征求意见稿下发已两月有余,各大基金公司也在摩拳擦掌布局首只公募FOF,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公开表示已经筹备FOF产品的基金公司中,多数选择了以做内部FOF为主,然而基金公司的这种选择也受到了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认为内部FOF发展前景不佳。然而,对于缺乏全市场基金研究人才、在同业间尽调困难的基金公司来说,做外部FOF也不是一件易事,而知名度不高、投研能力不足的小公司更是只能喝汤,在公募FOF指引落地预期加快之际,依然存在上述难点待解。(点此查看组合宝)

基金公司争先抢筹

市场期盼已久的公募FOF指引落地预期加快,日前,有从业人士透露,FOF指引或将在两周内出台,公募FOF业务开闸已进入读秒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已有超20家基金公司表示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首只产品过程中,记者发现,对于FOF产品的定位和研究类型,基金公司更偏好做内部FOF。

在投研团队方面,多家基金公司都拿出王牌经理坐阵团队负责人。据悉,广发基金 FOF投研团队负责人为王颂,拥有18年的证券从业经历。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目前可以确认的团队负责人,是由具备22年从业经历的资深人士担任,而FOF团队则是在公司原来投资组合管理部基础上加以组建。景顺长城FOF团队负责人,由一位具备六年海外FOF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投研团队主要是由专户 、量化及香港团队组成。

海富通基金则任用量化投资部总监杜晓海担任团队负责人,而团队主要是以多策略投资部为基础组建。富国基金团队负责人为战略与产品部基金研究总监陈曙亮,并以投研团队为基础构建FOF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的设计方面,内部FOF因其运作简便、便于风控、易于调研等因素受到多家基金公司的偏好。其中上投摩根就表示在产品定位方面更倾向于以内部基金组合为主的方案。博时基金也表示,未来会主要投资内部的多策略基金,辅之以内部基金评价系统筛选出的外部优质股债基金。与博时基金与上投摩根持相同态度的还有银华基金、天弘基金和富国基金等。

事实上,所谓内部FOF是基金公司以自己旗下的产品为标的发行的FOF。外部FOF,顾名思义,是以其他基金公司产品为标的发行的FOF基金产品。内外兼顾FOF,是指在全市场范围内以所有基金产品为标的发行的FOF基金产品。

内部FOF前景受质疑

不过,对于目前基金公司更偏好做内部FOF为主的现象,部分市场专家却对内部FOF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和质疑,认为内部FOF产品组合范畴相对局限和单一,且容易被质疑“涉嫌利益输送”。

济安金信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就指出,内部FOF难有大作为,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上产品业绩好、数量多的基金公司少之又少,导致组合基金能够选择的原料不足。其次,从全市场绩效和公司绩效这两个方面来看,市场上存在的业绩不好的基金公司做内部FOF只会使业绩更差。 此外,内部FOF容易存在被公司利益输送的嫌疑,无法有效保证公平性。

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也指出,内部FOF可能存在无法保证投资的公平性,监管方需对基金的投资范围和风控加强规范和监控,而且针对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监管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以平衡FOF投资者与普通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然而,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做内部FOF好处显而易见。分析人士指出,做内部FOF一方面可以借此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同时内部FOF可以避免双重收费的问题,更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可。

从管理角度来看,FOF管理人对同公司旗下的其他产品较为熟悉,方便进行投资操作。此外,相比于外部FOF,内部FOF运作简单易行,而且能实现更好的风险控制,在FOF的发展前景尚未明朗之前,以内部FOF试水,是相对经济的选择。

外部FOF尽调困难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基金公司之所以优先选择做内部FOF,也是从自身实力上的考量,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投研团队中更多是做二级市场的研究人员,但全市场基金产品的投研人才还较为匮乏,并且做外部FOF成本也较高,另外,即便人力、物力能够满足需要,但同业间的尽职调查工作也较难展开。

王群航曾指出,在基金公司的研究部门里,分别设置有专攻各个方向的研究团队,而当前FOF基础市场在数量规模方面已经和股票市场相当,若保证做外部FOF有效的投资运作,相当规格团队必须先期建立起来,然而这对基金公司来说却是一项很大的人力成本开支。

“公募基金公司中基本没有专门研究全市场基金的基金经理,并且连研究员都十分缺乏,因此做外部FOF就需要从外部招聘一些人选组建团队,而基金公司短期组建一支外部FOF投研团队并不容易。”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坦言。

除了人力、物力上需要较大的成本外,外部FOF同业尽调上的尴尬也是一大拦路虎。王群航坦言,“基金公司管理外部FOF,还有一个基本上无法逾越的客观困难,那就是基金公司的FOF研究员恐怕无法进行相互之间的调研。因此,为了未来FOF的正常运作,聘请外部基金研究机构,将会在极大程度上非常必要”。不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也意味着投研费用成本的增加,这恐怕也是更多基金公司宁愿做内部FOF的原因之一。

小公司恐只能喝汤

尽管公募FOF这片处女地已成为各大公司布局的新方向,但对于投研人才匮乏、产品线单一的小公司来说,无论是做内部FOF还是外部FOF,短期内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分析人士看来,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的小公司做公募FOF业务恐难以受到市场认可。

“最近公募FOF指引落地的预期加快,公司在这方面也在研究和探讨,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公司而言,目前还只是个看客,毕竟一个新的创新产品出来需要较大的成本,所以我们还是先等大公司做出来,之后再借鉴市场经验。”广州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

在基金研究员看来,小型基金公司做FOF无论是在产品储备还是人才配置以及研究能力上都不足,存在的阻力较多,刚开始很难做,之后扩大规模也比较困难。

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也指出,首先小型基金公司产品线不够丰富可供选择的基金标的较少, FOF资产配置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外部FOF难度更大。其次,团队力量不足。发展公募FOF,监管要求必须要成立独立的部门,而小公司人手不足,不能随便找一个基金经理就开展相关业务,推出产品有一定困难,未来短期内在公募FOF市场会被边缘化。第三,从投研能力上考虑,小基金公司如果没有过人的业绩、拿得出手的基金产品,则在内部FOF上的费用、规模和收益方面就没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小型基金公司在发展公募FOF上较为掣肘,但也并未放弃,而是期望以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抢滩这片蓝海。高飞指出,小型基金公司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借助第三方的投研团队、经验,第三方更了解公募团队核心经理的投研方式、选股风格。

王群航也透露,已有上海一家小公司找到他们期望合作开发FOF产品。不过,王群航也强调,部分缺乏投研能力的小公司可能存在借助FOF做噱头、冲规模的投机想法,这样的公司要被排除在外。